2021-06-26

不再只針對男同志族群限制捐血!英國「依個人行為判斷風險」新捐血規定上路

2021-06-19

編譯:阿上 (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2021年6月14日—剛好也是世界捐血日—當天,英國除了北愛爾蘭之外的區域,捐血制度開始了一項新的重大改變:不再將男同志或雙性戀男性在捐血規定中視為特殊族群。換句話說,在每次捐血前,捐血者將不會被問是否曾有過男男性行為;取而代之的是,不論性別或是性取向,所有捐血者都一視同仁地以最近三個月是否有過性行為或性病感染、性伴侶是否固定等,來評估是否符合可捐血的條件。

在此之前,男同志或雙性戀族群在英國捐血規定中一直被另眼相待。80年代愛滋病盛行於男同志族群,因此自當時開始規定:只要自述發生過男男性行為的民眾,終身禁止捐血。2011年起,英國開始對此不合時宜的終身禁令加以鬆綁;起初修改成「一年內沒有發生過任何男男性行為 (包括安全性行為)」的捐血者,即可捐血。在2017年,捐血條件再由「『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縮短成「三個月」。然而這種仍以「族群」做為篩檢機制的捐血規範,在維護血液安全上是否真有效益,以及對於捐血意願的衝擊,都備受討論。2020年底,英國終於結束這種族群取向的風險評估方式,通過新的規範,並於2021年6月開始執行。

個人化的評估風險,而非對特定族群另眼相待

英國國民保健署 (NHS) 捐血部門的首席護理師Ella Poppitt 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這項變革重點在於我們轉換我們評估捐血者是否有性感染風險的方式,修改成更個人取向。」在新的規範中,只要最近三個月只與一位固定且關係長於3個月的性伴侶發生性關係(包括肛交),不分性別與性取向,便符合可捐血條件。而若捐血人這三個月中有新的性伴侶,只要未發生肛交,也符合可捐血條件。然而若最近三個月中有性病接觸史、或有使用PEP或PrEP,便無法捐血。(詳細的捐血新規及其原委可見英國國家愛滋信託網頁)。

英國這項變革在國際上並非首例。事實上,根據路透社的整理報導,截至2020年底,在國際上至少有17個國家,沒有僅針對男同志或雙性戀男性的身分規範捐血禁令,包括義大利、阿根廷、西班牙、南非、俄羅斯,此外匈牙利在2020年1月也加入這個行列中。

延伸閱讀限制?不限制?–全球各國男同志捐血規定比較與近年趨勢

科學實證支持血液安全

改變針對男同志、雙性戀族群的捐血規範,經常會面對是否「將人權凌駕於血液安全上」的質疑。然而這顯然是誤解:新的規範背後是有嚴謹的研究支持。協助擬定新規範的諾丁罕大學教授Eamonn Ferguson說明包括行為科學以及流行病學,都是支持政策成形的實證,他解釋:「我們對捐血者與非捐血者做了調查,並廣泛訪談捐血機構工作者、捐血者、非捐血者、男男性行為者以及病患。根據這些我們提出行為科學研究的證據。再整併流行病學的證據,我們得以釐清對捐血者問哪些問題是最佳的,再形成政策上的改變。」「此次政策變革往前踏出重要的一步,不僅創造更公正平等的捐血系統,同時也維護了血液安全。」

血液篩檢科技的進步,也扮演重要的角色。2020年5月,三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醫生獲刊在《科學》雜誌上的投書,當中便寫到:在美國,因輸血而感染HIV、B肝或C肝的風險降到比200萬分之一還小,實際發生的比例更低。然而這些都是拜科學技術進步之賜,而非對男男性行為者的限制。目前對HIV的核酸檢測發生偽陰性的機率極低,而HIV檢驗的空窗期最短只需9天,能對捐血樣本作有效篩檢。又如歐洲血液中心,會用一些嵌入劑如amotosalen,使血液中病原體的核酸不活化,更加確保血液安全。這些科學技術都能將血液感染風險最小化,而不須將許多健康的人拒於捐血門外。而三位醫生也建議:與其對男男性行為者通殺性禁止,不如改以具體行為 (如是否與多重性伴侶進行未保護的性行為或是共用針頭等)為基準來評估風險,

COVID-19 疫情下:需要更多捐血者加入

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COVID-19的疫情下,不管是捐血的不便性增加或是捐血意願下降,都使得多個國家的血庫持續面臨血荒的壓力。這使得許多國家開始重新檢視對於捐血者是否有不必要的限制,希冀鼓勵更多人投入捐血的行列,確保血庫充足,醫療體系能正常運作。也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於2020年4月將捐血條件由「『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縮短成「三個月」,同年12月,紐西蘭跟進這項改變,隔年一月,澳洲也作了同樣的宣布。

英國的政策改革多少也呼應了疫情下需要。倡議團體FreedomToDonate的發起人Ethan Spibey便表示這次的政策變革「不僅是建立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捐血系統,更關乎需要用血者的需求,而這真的是性命攸關的。」

台灣在疫情衝擊下,也不能避免出現血庫血荒。而回首台灣的捐血規定,2005年為了防治愛滋,制訂了「捐血者健康標準」,有男男性行為者屬於「永不得捐血」對象。但自2013年全面使用核酸擴大檢驗(NAT)方法檢驗後,台灣便未曾發生因輸血感染愛滋案例。考量檢驗技術提升及國際趨勢,2018年衛福部曾研議稍微放寬為「5年內有男男間性行為者暫緩捐血」,但因當時社會對立的氛圍難以溝通對話,只好暫緩。英國的改革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借鏡:檢討僅針對特定族群的捐血限制,並不代表棄守對血液安全的把關。以科學實證建立公平的規範,反而能同時達到降低風險,又擴大捐血者族群的雙贏局面。

參考資料

2021-06-14 英國獨立報 More gay and bisexual men able to give blood after ‘historic’ rule change
2021-06-14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捐血與移植部門新聞稿 Landmark change to blood donation eligibility rules on today’s World Blood Donor Day

2021-06-26

限制?不限制?–全球各國男同志捐血規定比較與近年趨勢

2021-06-21

編譯:阿上 (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圖片說明:《經濟學人》英國捐血政策做出歷史性改變的同一日,整理全球各國對同志捐血政策的差異。

顧歷史,80年代愛滋病剛興起時,世界許多國家開始在捐血政策中將男同志與雙性戀男性列為捐血的拒絕往來戶,終身不得捐血。但隨著血液篩檢技術的進步、愛滋防治的成功,以及對歧視與污名的敏感度提升,近20年來不同國家陸續修改這樣的捐血政策,最近的例子便是英國,取消男同志捐血限制,不分性向一律以個人行為來評估風險。究竟世界其他國家關於男同志捐血限制的現況為何?以下便是各國狀況的簡介。

不針對男男性行為限制,開放男同志與雙性戀男性捐血的國家

根據路透社報導,這樣的國家到2020年底至少有17個,包括義大利、阿根廷、西班牙、南非、俄羅斯等國,今年英國也已加入行列,荷蘭在9月也可望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國家並非完全不評估捐血者是否有血液疾病的風險,但他們在評估時,不以性傾向作為拒絕捐血的條件,而是由過去一段時間個人行為來判斷。有些國家相當早就開始這樣的政策。以義大利為例,2001年便取消排除男同志捐血的規定,以醫師在捐血前對捐血人個人的訪談來決定是否可以符合捐血條件;若捐血者最近4個月有高危險的性行為,則不論何種性傾向這次都不得捐血。這樣的政策改變,十餘年來是否有使捐血中HIV陽性的血液比例增加呢?一篇2013年的論文對此進行研究,結果是:並沒有增加,這代表不排拒男男性行為者捐血,並不會增加用血者的風險。

很多人以為不限制男同志捐血的國家應該都是歐洲注重人權的國家,事實上名單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中南美洲的國家,這些國家許多是自2010年陸陸續續開始開放,如墨西哥(2010)、智利(2013)、阿根廷(2015)。位於非洲的南非則在2014年解除禁令。

解除終身禁令、部分鬆綁的國家

這是目前已開發國家的主流雖然可能不久後就會被全面解禁的國家取代。2000年,澳洲解除有過男男性行為者不得捐血的終身禁令,取代的捐血條件是「12個月內」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者,才可以捐血。這種放寬一定時間內 (常被戲稱為「禁慾期」)沒有男男性行為的作法,在21世紀開始的許多歐美國家都能見到,且在近20年內不斷「滾動式修正」,禁慾期越來越短。以加拿大為例,先在2013年取消終身禁令,改成五年禁慾期,2016年再從五年縮短成一年,2019年再改成三個月。

亞洲國家現況

西亞的以色列在2017年,先將男同志與雙性戀男性的捐血規定改成「『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即可以捐血。隨後在2018,以色列借鏡法國,開放「血漿冷凍計畫」予男同志與雙性戀男性選擇。這項計畫是指發生男男性行為的捐血者可捐血,但所捐的血液分離後保留血漿並先冷凍起來,待四個月後捐血者再回來捐第二次血時,若確認捐血者健康無虞,原先冷凍的血漿便可送入血庫提供受血者使用,新捐的血漿則冷凍保存,再等待4個月。

東亞的日本、韓國則較直接,分別規定六個月與一年的「禁慾期」;香港則在2017年取消有男男性行為者終身不得捐血的禁令,改成「12個月內未發生男男性行為」方能捐血。

在台灣,有男男性行為者仍終身禁止捐血。與我們並列的不乏保守國家,如—烏克蘭、印尼、馬來西亞、土耳其、孟加拉……等等。2018年衛福部考量檢驗技術提升及國際趨勢,曾研議放寬現制,改為「5年內有男男間性行為者暫緩捐血」,但因當時社會對立的氛圍難以溝通對話,只好暫緩至今。

國際趨勢是什麼?看看近三年的改變……

2021

9月 荷蘭預計於9月開始,單一性伴侶的男同志與雙性戀男性,將可逕行捐血,沒有禁慾期之限制。
5月 芬蘭修改捐血條件由「『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縮短成「四個月」。
2月 奧地利將2019年才修改的捐血條件:「『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進一步縮短成「四個月」。
1月 澳大利亞將捐血條件由「『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縮短成「三個月」。

2020

12月 紐西蘭將捐血條件由「『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縮短成「三個月」。
5月 巴西最高法院裁定,男同志或雙性戀男性須「12個月內未發生性行為」方能捐血的規定,為違憲的規定。
4月 美國和英國北愛爾蘭地區,將捐血條件由「『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縮短成「三個月」。
3月 丹麥取消有男男性行為者終身不得捐血的禁令,改成「4個月內未發生男男性行為」方能捐血。
2月 法國修改捐血條件由2016年制訂的「『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縮短成「四個月」。
1月 匈牙利取消針對男男性行為不得捐血的限制,不分性向均改由性行為的風險程度進行捐血條件的評估。在此之前,匈牙利有過男男性行為者終身不得捐血。

2019

12月 奧地利取消有男男性行為者終身不得捐血的禁令,改成「12個月內未發生男男性行為」方能捐血
9月 馬爾他取消有男男性行為者終身不得捐血的禁令,改成「12個月內未發生男男性行為」方能捐血
7月 南美洲國家玻利維亞頒定最高法令 3978,取消1977年以來對男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捐血限制,保障捐血上的平等權。
7月 荷蘭將捐血條件由「『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縮短成「四個月」。
5月 加拿大將2016 修改的捐血條件「『一年』沒有發生男男性行為」縮短成「三個月」。

2018

4月 以色列修改原先「12個月內未發生男男性行為」方能捐血的政策。男同志與雙性戀男性亦可選擇捐血時勾選血漿冷凍計畫,所捐的血液分離後將保留血漿並冷凍起來,待四個月後捐血者再回來捐第二次血時,若確認捐血者健康無虞,原先冷凍的血漿便可送入血庫提供受血者使用,新捐的血漿則冷凍保存,再等待4個月。

2017

9月 香港取消有男男性行為者終身不得捐血的禁令,改成「12個月內未發生男男性行為」方能捐血。

參考資料

2021-06-14 《經濟學人》Which countries prohibit gay or bisexual men from donating blood?
2020-12-15 路透社 Factbox-What are the blood donation rules globally for gay and bisexual men?
2021 …

2020-03-22

【肺炎疫情中,性愛怎麼辦?】國外專家與同志健康組織於肺炎疫情中給大家的性建議-20210121更新

【肺炎疫情中,性愛怎麼辦?】國外專家與同志健康組織於肺炎疫情中給大家的性建議

2021-01-21更新
2020-03-22發稿
編譯/阿上 (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幾個月來COVID-19(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全球蔓延中,歐洲和美國的病例數不斷增加,也因此多國已實施「居家防疫」措施,呼籲甚至限制民眾在家減少外出,落實社交疏離。然而親密接觸的需求與社交疏離的建議似乎背道而馳,不免讓很多人想問:在這段時間,性生活該怎麼辦呢?

針對這個主題,網路上已有數篇相關報導,包括紐約市衛生局發表相關指引、英國的衛報有醫師與專家專訪、著名的愛滋網站The Body也有資深同運工作者發表看法;此外倫敦的GMFA以及澳洲的ACON等同志健康組織,也都有給同志的建議。以下是我們的節譯與整理:

新冠肺炎會經過性傳染嗎?

英國衛報訪問的專家表示:證據顯示新冠肺炎主要是由呼吸道飛沫傳染,而另一個傳染途徑是接觸受病原體汙染的表面,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此病毒會經由陰道交或肛交傳染,也沒有證據顯示病毒存在精液或陰道分泌物中。
然而性愛畢竟是近距離的親密接觸,必然存在相當感染風險,如在性愛中大家經常會親吻,此時肺炎病毒可能會經唾液而傳染。另外也有證據顯示病毒會經糞口傳染,這也代表性行為中若舔肛,是可能有傳染風險的。

要避免和伴侶發生性行為嗎?

所有文章都建議:如果你和你長期關係的伴侶是一起在家自我隔離,兩人也都沒有相關症狀以及接觸史,可以放心享受性愛。這也有助於舒緩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當然,過程中要注意衛生與安全。
但是如果自覺有症狀出現,如乾咳、發燒、倦怠或是呼吸困難,請務必做好自我隔離,停止發生性關係 (包括接吻也要避免!),並且連絡相關單位就診。同樣需要避免性愛的狀況,還包括本人剛自國外疫區回來,或是疑似接觸過確診者。

可以有新的性伴侶嗎?這個時期可以約砲嗎?

澳洲的性健康組織ACON強烈建議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避免約砲或是一夜情,因為性愛中的撫摸、親吻和肢體接觸有高度傳染風險。紐約市衛生局以及倫敦的GMFA也都建議在疫情期間可以考慮降低性伴侶數目,減少或避免參加性愛派對、群交、煙嗨趴、三溫暖與暗房等地,是較安全的作法。

不管對象是誰,如果還是做愛了,做愛過程中有什麼安全注意事項?

在性愛過程中如何降低感染新冠肺炎風險,紐約市衛生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 性愛前後請用肥皂洗手(以及性玩具)至少20秒。
  • 親吻有很高的機率可能傳播病毒,要特別注意,如果不清楚對象是否有接觸史,則應避免親吻。
  • 要記得舔肛也有較高機率傳播病毒。
  • 在口交與肛交的過程中使用保險套,可以降低接觸到唾液與糞便的機會。
  • 如果你或你的性伴侶有慢性病或其他症狀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或免疫力低、CD4+白血球過少,由於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成為重症的機率較高,你們或許可以考慮避免發生性愛。

如果不跟別人發生性關係,這段時間的性需求怎麼解決?

紐約市發表的指引開宗明義地說:你最安全的性伴侶就是你自己。只要在自慰前後記得用肥皂洗手(以及性玩具)至少20秒,就完全無感染新冠肺炎之虞。
如果還是希望進行和別人有互動的性愛呢?The Body專文中回憶到:80年代愛滋病在美國剛開始流行,還沒有治療方法時,「電話性愛」的服務在那幾年間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確,非實體空間的性愛或許是疫情嚴重時的替代選項。舉例而言,為因應在家上班以及線上教學,多人視訊會議服務軟體如Zoom等現在正夯——但是誰說Zoom只能拿來開會、教學用呢(邪惡笑) ?同文也提及Skype和Facetime也可善加利用在社群連結與虛擬性愛上。除了利用交換視訊性愛外,性愛簡訊(sexting)或閱讀情色小說也都在衛報專家以及紐約市衛生局推薦的替代方案之列。

[warning_box]小提醒:網路上的性愛活動(換裸照、換裸訊)可能均會留下紀錄,有隱私曝光的疑慮,要記得保護自己喔![/warning_box]

社群疏離會拖多久?難道單身的人只能等到疫情結束才能脫單嗎?

衛報的訪問中專家表示:如果擔心疫情延燒太久,更應該現在開始落實社群疏離與自我保護,大家一起做才能讓疫情趨緩,居家防疫便能早點結束。與其煩惱未來,不如專注在現在我們能做什麼阻止疫情。
醫師也建議這段期間不妨探索自我,多了解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也可善用網路上的方式與人聯絡,保持與社群的連結。

這段時間我想做HIV或性病的篩檢怎麼辦?

倫敦的GMFA 推薦倫敦的朋友善用在家唾篩檢驗的服務,並且不建議在倫敦醫院負擔正重的時刻,赴醫院做HIV或性病篩檢。

[notice_box]台灣的狀況:台灣目前(2021年度)已有提供在家愛滋快速篩檢服務,若有需要可以參考「愛滋快速自我篩檢網站」。當然,如果有匿名篩檢需求的朋友,大部分提供匿篩服務的醫院或民間團體目前都還持續提供服務中,可以電話連絡確認。因應疫情,部分醫院或單位目前在門口會要求填寫姓名、電話(為了日後若有肺炎疫調需求時方便聯繫,應與愛滋匿篩無關),並要出示預約單或預約證明,如有擔心在預約時可以詢問清楚。
熱線HIV與梅毒匿篩請看這裡 https://hotline.org.tw/services/87 [/notice_box]

我覺得很煩悶、有被孤立的感覺,怎麼辦?

雖然有時約砲是解決煩悶與疏離感的方式,然而在疫情蔓延時並不適合。(小編補充:約砲後若擔心自己是否會被傳染,也可能會因此增加額外的負擔與焦慮喔! )在這段期間,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更顯重要。許多人會經歷沮喪或焦慮的情緒。GMFA推薦的文章中,建議多與朋友視訊聊天、減少看新聞、有機會曬曬太陽與尋求諮詢協助等等。而有能力的朋友,也別忘了在社群中彼此關懷。

[notice_box]如果因為疫情需要情緒支持,可以打1925安心專線,或是各縣市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如果你這段時間的焦慮與煩悶和LGBTQ身分有關,歡迎利用熱線的電話諮詢服務喔!https://hotline.org.tw/services/115 [/notice_box]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 Can I have sex? A guide to intimacy during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紐約市衛生局 Sex an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GMFA 同志健康組織 Coronavirus, sex and your sexual and mental health
ACON性健康組織 ACON COVID-19 Update: Casual Sex and Social Distancing
The Body網站 Sex in the

2020-01-21

【側記:不同世代的感染者故事-爽歪歪系列講座】

不同世代的感染者故事—講座側記

時間:12/21(六)14:00-16:00
主持人:小學
分享人:J哥(感染年資19年)、Erick(感染年資7年)、阿南(感染年資2年)
側記:小葉

最後一場爽歪歪講座,熱線愛滋小組邀請到三位感染年資橫跨三個世代的感染者前來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感染年資最長、如今四十來歲的J哥在雞尾酒療法甫引進台灣後三年確診感染,當時社會仍普遍瀰漫著感染後僅能再存活五六年的愛滋想像;感染七八年的Erick過去的異國戀曲曾因台灣外籍愛滋禁令而被迫分離;而感染年資最短的阿南今年才二十五歲,兩年前感染時台灣已引進三合一藥物,並大力推行「U=U(測不到即不會傳染)」。三人的生命故事,見證台灣愛滋政策、同志及愛滋社群、社會態度及污名的變遷,可謂愛滋版的二十三十四十。

J哥:夜半扶牆走路練習與副作用共存,壓抑的愛滋情慾,早期的愛滋感染者社群

J哥開場即笑稱,現在少見有感染一二十年的感染者出來公開談話了,也因為年代久遠,許多事情記得不那麼清楚。掏出小抄,他回憶起2000年前後越洋接到昆明院區篩檢結果告知的當下,他立刻請假從上海飛回台灣。在昆明院區做西方墨點法檢查結果依然是陽性後,走出醫院的他一路上迷迷糊糊,跟計程車擦撞了好幾次,連怎麼到家的都記不清楚,只覺得「生命快沒了,快要死掉了」,因為網路上查到的資料都這麼說。忽然間死亡靠得好近,他決定開始準備後事,將存摺等身外之物準備妥當,又害怕哪天忽然死掉家人會不清楚狀況,於是思考一兩週後決定跑去淡水找哥哥出櫃,一講到檢查結果就忍不住哭了起來。告知的過程他一方面要解釋自己的性向,一方面要說明是怎麼感染的,心情十分複雜。儘管哥哥從未有過指責,只要他好好照顧自己,J哥仍感到自己「就是一個病毒,一個傳染源」。最難受的是那一年的除夕夜圍爐,餐桌上知情的哥哥主動提議公筷母匙,加上發紅包給晚輩時被妹妹勸阻不要對甥女又親又抱,接連兩件事使他意識到恐懼正在家族中蔓延,他不禁擔憂「會不會有一天必須離開這個家」?當年的網路環境僅有數家愛滋團體才有正確而詳實的訊息,於是他開始搜羅愛滋相關資訊給知情的家人,直到有天妹妹告訴他:「夠了,我都懂了!」J哥才意識到餵養資訊的過程其實也是在提醒家人家中有個感染者。

根據當年的治療指引,J哥確診三年後才開始服藥治療。他回憶起當年的醫藥環境:「網路上的資訊都告訴你剩下的壽命只有五六年,二十年前的醫生就是叫你好好吃藥,然後等待醫學奇蹟。只是那個年代很多人因為副作用太大,就放棄不吃了。」副作用同樣發生在他身上。J哥的第一組藥是希寧跟卡貝茲,一如許多病友的經驗,服用希寧造成多夢、頭暈目眩,半夜藥物濃度最高時,暈到上廁所都得摸著牆壁走路。當年換藥不易,J哥為了適應副作用,每逢深夜便起身扶牆練習走路,走了幾週後,忽然發現不摸著牆壁也能走到廁所,也不知是否心理作用,白天人也不那麼暈了,從此希寧不再是他的困擾,否則在那個年代光是這顆藥就讓許多病友不得不辭去工作。不過,J哥也笑稱希寧帶來的副作用也不見得都是負面的,他就曾做過幾次活色生香的春夢,對象是林志玲!

剛感染的那幾年,J哥一度封閉自己,怯於參與同志社群認識新朋友。那時候「總覺得自己有一個病毒要控制,情慾來了還是會跑三溫暖,但是很心酸,只敢看,只敢在暗房外聽聲音打手槍,別人來摸你的時候還要推開。」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好幾年,直到參加愛滋團體認識許多人後才慢慢打開心結。J哥與愛滋團體結緣始於昆明院區,他笑稱早年愛滋團體辦活動非常辛苦,工作者經常找不到人來參加,只能去醫院「盯哨」。他每次回昆明看診時總會被當時還是社工的露德協會秘書長徐森杰拉著聊天,在對方大力鼓吹下參與露德舉辦的感染者聚會。他記得很清楚,第一次參加的聚會主題是談醫藥新知,「進去被嚇到,裡面的人都病懨懨的很瘦,嚇到想說自己也會變成這樣嗎?」但兩年後他再次提起勇氣參加露德舉辦的兩天一夜感染者團康活動,此次感受大為不同,參與者看起來都很活潑健康,彼此間也如同學好友一般,再露骨的話都敢說。當時J哥是團體裡的小鮮肉,也在那場活動中認識了第一任男友。J哥提到,早期露德協會舉辦幾次感染者聯誼活動後,發現效果非常好,促成很多對伴侶,露德意識到這樣的形式讓感染者免去告知的困擾即可認識新朋友、自由找人約會找人發生性關係,因此很多年來都採行這個工作模式。

Erick:被外籍愛滋禁令拆散的親密關係,以愛滋為詩,同志交友軟體上的出櫃實驗

七年級後段班的Erick是在伴侶關係中被感染的。他當時的男友是一名英國公民,關係非常穩定,交往一年多後對方開始頻繁生病、發高燒,蚊蟲叮咬也會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住院。他當時就感到納悶,但從未往愛滋去想,因為雙方開始無套前篩檢結果皆呈陰性。2012年農曆春節,Erick從南港搭車去桃園找他,一開門發現室內凌亂得不像話,「覺得一定有事情發生了」,走進房間見到對方躺在床上,枕頭套上一大片汗漬,Erick立刻撈起男友帶他就醫。醫師研判有感染愛滋疑慮,遂提議具名檢驗,兩人同意了,儘管他們都不認為有感染的可能。但醫師建議篩檢時少講了一句:外籍人士在台驗出愛滋會在兩週內被驅逐出境。七天後,醫師來電告知男友呈陽性反應。不久後,移民署也來電告知離境事宜。

Erick知道伴侶感染愛滋時的第一個想法是自己會不會被感染?第二個想法是擔心對方在如此惡劣的健康狀態能否存活下來,未來能否繼續留在台灣一起生活?

經過當時的室友鄒宗翰引介,Erick找到權促會及北榮王永衛醫師提供協助。他們找王醫師進行篩檢想確認Erick是否有被感染,而王醫師當時無法開立雞尾酒藥物,只能開立減緩症狀的藥物給男友。他們也和權促會社工討論了所有留在台灣的可能性,但當時對方身體已經差到走路會喘,哪有辨法抵抗禁令成為黑戶到處東躲西藏?最後仍是決定讓男友回去英國。機場送行的前一晚,兩人覺得此生將不復相見,決定來做最後一場愛。Erick見對方拿出許久沒用的保險套,心中一陣悲哀:「我現在和你是不一樣的人了」,他當下決定拒絕象徵著陰性/陽性界線的保險套,「互幹無套了很多次,乾脆我們變成同樣的人好了。」

北榮的篩檢結果出爐,Erick也感染了。2015年外籍愛滋禁令解除,兩人曾動念想過在英國結婚,但受限於英國公民資格及跨國婚姻等相關規定,即使成婚,以Erick男友當時的收入水平,Erick依然無法持婚姻簽前往英國。久而久之,這場為期數年分隔兩地的跨文化戀曲就此無疾而終。

談到服藥經驗時,Erick在簡報中秀出幾首當年以希寧為主題的詩。希寧帶給Erick的副作用同樣是多夢、暈眩,但特別的是他的夢往往非常熱血,如夢見自己跟哈利波特騎在掃帚上對抗佛地魔,或是變身皇后娘娘要處死很多人。因為副作用的緣故,Erick換了好幾次用藥組合。有次換成恩臨,擅文字的他先是將藥名戲謔讀為「恩客來臨」,只是這顆藥讓他的憂鬱狀況愈發嚴重,他又笑說基督教意味如此濃厚的藥名果然與自己不合。

2014年起,當時仍處在跨國關係中的Erick開始在交友軟體上進行實驗,寫明感染身份及有交往對象。從這幾年來搜集到的交友軟體對話中,Erick發現只要寫上自己是感染者,通常不會有什麼人傳訊息來,但如果是在一開始對方不知道自己是感染者誤打亂撞進來的情況下,跟他們多聊了一下之後,往往比較有意願再聊或甚至約得成炮,儘管直接封鎖或是婉轉拒絕的人還是有的。他偶爾也會收到辱罵的訊息,有時也會向聊天對象進行愛滋衛教,對此Erick戲稱「都是在幫別人訓練未來的男朋友。」此外,他每次約炮會再次告知對方感染身份,並截圖存證,以免違反愛滋條例第21條(愛滋刑罰化條款)吃上官司。他認為這場為期數年在交友軟體上公開感染身份的實驗見證了U=U世代的到來,他自己就曾遇到對方直言跟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做愛反而是最不容易感染的對象。另一個令Erick印象深刻的對話中,他向對方坦承自己是感染者:「你接受嗎?」,而對方也向他袒露了另一種污名:「我用藥,你接受嗎?」兩種在同志主流社群中同屬污名的邊緣身體在交友軟體上相見了,Erick認為「用污名換污名非常公平」,於是前往赴約。

阿南:「其他就是跟愛滋無關的生活了。」

這是阿南第一次公開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坦言非常緊張。阿南現年25歲,2017年9月時,他在熱線找小杜幫忙篩檢,篩出陽性。當時阿南的第一個反應不是憂心自己的健康,而是擔憂是否在自己不知情時造成他人感染,儘管當時他尚未知曉台灣存在一條箝制感染者的愛滋條例第21條。這並非阿南第一次接觸到愛滋。早在幾年前,阿南一名要好的親戚起紅疹,他一路上陪伴對方從皮膚科看到大醫院感染科,最終確診感染愛滋及梅毒。阿南當時知道親友感染時,第一個想法就是若是自己感染了該怎麼辦,會不會找不到對象?不過隨後從旁觀察到親友自確診進入醫療體系接受治療的過程,阿南從中得到許多愛滋新知,也看到愛滋在對方身上並未怎麼影響生活,甚者,親友感染愛滋後仍有長期穩定的伴侶。

談到治療藥物,阿南坦言自己非常幸運是在這幾年才感染,一經確診就立即服藥,一開始吃的即是三合一單藥錠藥物,「所以不痛不癢」的,沒領受過另外兩位分享人的副作用抗戰史。而且他認為目前積極治療的政策及U=U的科學證據很有幫助,可以很快看到服藥的成效,不會那麼容易對身體狀況緊張。阿南服用藥物也非常隨性,「幾點睡就幾點吃,記起來的時候吃,開心吃,如果吃藥還要設另一個鬧鐘太痛苦了」。

主持人問起感染後的交友狀況。阿南提到某次和當時曖昧對象在一起時,恰巧接到公衛打來進行接觸者追蹤,對方好奇問起電話內容,於是阿南先趁機衛教一番才出櫃,但後來對方就失去聯絡了。而另一次跟另個曖昧對象出櫃,結果截然不同,他說明了U=U,之後首次發生性行為對方即選擇不使用保險套。阿南認為自己會幫曖昧對象進行衛教,是害怕出櫃後收穫令人傷心的不友善言論。身為一個感染者,交友認識的過程,總是要去揣摩對方可能的對愛滋的反應,這對於經營關係是種阻礙。也因此,他對於J哥提到的感染者旅遊活動很有興趣。

主持人問阿南:除了服藥、交友,感染後生活態度有什麼改變嗎?在場最為年輕的阿南回以:「其他就是跟愛滋無關的生活了。」

Q&A

臨近講座尾聲,現場有觀眾提問:「三位分享人皆有透過不同的參與方式做愛滋相關的公共事務,你們自己怎麼看待自己這樣的參與?有什麼期待嗎?」

Erick率先回應:「自己如果不是因為前男友遭驅逐的事件,或許不會出來走跳,頂多是在網路上打打筆戰。一開始是為了抵抗國家而出來,但後來發現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得到許多能量,認識很多人,能夠同理很多不同的狀態。想讓自己改變一些人,那些人再去改變其他人,讓社會變得更好。」

J哥:「這一兩年的愛滋社群,很多問題都在公衛端解決掉了,愛滋機構的個案量也越來越少,愛滋剩下的問題就是汙名與歧視。每個人在不同位置都有發聲的權利與義務,去跟體制抗衡。愛滋惡法21條如果不拿掉的話,愛滋歧視永遠存在。這五到十年間愛滋倡議的力度比較小了,剩下就是污名跟長照的問題。」

阿南:「我一開始會來熱線就是因為那個(同是感染者的)親戚,想要更了解這個議題,也很明確意識到擁有更多愛滋知識在你感染的歷程中是有所助益的。我這陣子改變比較多,前一陣子也參與國外的感染者培力計畫。今天是我第一次用感染者的身分發言,期待未來能嘗試更多。」…

2019-01-29

【U=U 懶人包】香港關懷愛滋:UVL(病毒數量達不可檢測)懶人包

SongYY說明:感染者如要達到 U = U 狀態,先要將其體內病毒量降至不可檢測程度(UVL)。你知道什麼是UVL嗎?HIV感染者患有性病會影響病毒數量嗎?病毒數量已達不可檢測是否意味著不需使用保險套呢?(小編偷偷先說:有別的事情要納入考慮喔!) 以上問題,香港團體關懷愛滋於2018年5月發表於Facebook的UVL懶人包,用十張圖片,「同你拆解UVL背後迷思」(請用粵語XD)。經同意後轉載於爽歪歪網站,特此「多謝晒」!

【一】不可檢測(undetectable)是甚麼意思?

不可檢測(undetectable)指的是「病毒數量達致不可檢測(undetectable viral load)狀態」,簡稱UVL。當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治療,他們體內的愛滋病病毒數量,可降低至「不可檢測」的水平。如果感染者的病毒數量已達致不可檢測狀態,並不代表他已病癒或不再帶有愛滋病病毒。這只代表治療阻止了病毒在其體內繁殖。

【二】治療和 #UVL 在減少傳播方面成效如何?

研究顯示,UVL可令愛滋病病毒的傳播風險降至零。2項大型國際研究 PARTNER 和 Opposites Attract的研究結果發現,在超過1,000名單陽伴侶 (一對伴侶中只有一方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間發生的合共約75,000次無套性行為中,並沒有愛滋病病毒 傳播的個案。

【三】 假如我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我需要接受多久的治療,才能使我的病毒數量達致不可檢測水平?

超過90%接受治療的感染者 在治療開始起計3至6個月內(或更早),可令病毒數量達致不可檢測狀態。治療在上述期間內的成效,主要視乎你開始接受治療前的病毒數量、T細胞數量、一般健康狀況,以及過去是否曾接受治療。

【四】假如我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我的病毒數量已達致不可檢測的水平 ,我可以停止服用藥物嗎?

不可以。繼續接受並遵從治療,是維持不可檢測狀態,以及阻止病毒在你體內複製的關鍵。假如你停止服用藥物,那麼愛滋病病毒將再次影響你的免疫系統。你的健康將會變差,而你傳播愛滋病病毒的風險亦會急遽增加。此外,如果不遵從醫生制定的治療計劃,則會提高身體出現抗藥性的可能。

【五】假如我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我應該多久檢測一次病毒數量?

檢測病毒數量的頻率因應你的情況而定。基本來說,每三至四個月應進行一次檢測。最佳做法,是就這方面向你的醫生作出更詳盡的諮詢,以決定對你而言最好的安排。

【六】 我是一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患有性病會影響我的病毒數量嗎?

如果你並沒有接受抗愛滋病病毒的治療,那麼感染性病會增加你的病毒數量。譬如,感染梅毒會大幅增加病毒數量,增加你傳播病毒的可能性。因此,在感染性病後接受定期的性健康檢查,並檢測愛滋病病毒數量相當重要。不過,對於正在接受抗愛滋病病毒治療的人來說,性病似乎對病毒數量只有極小或沒有影響。

【七】我是一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如果我無法達致不可檢測狀態的話,該怎麼辦?

並非所有人都能達致不可檢測狀態。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特定的愛滋病病毒株(病毒的次分類)、免疫系統已遭嚴重破壞。但在大部分情況下,持續接受治療可將病毒抑制至極低水平,為你的健康帶來好處。與不接受治療相比,更大大減低傳播風險。

【八】病毒數量一旦達致不可檢測的水平,能一直維持同樣的水平嗎?

不能。病毒數量可能會出現波動及細微短暫的變化,但這些情況相當罕有。即使你記得服用藥物,我們仍然建議定期監測病毒數量,因為病毒數量可能受其他健康狀況影響。上述病毒數量波動若果出現,通常會是極小幅度的變化,一般來說不會影響你的健康,或傳播愛滋病病毒的風險。

【九】 我遇到了一個帥哥。他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而他的病毒數量已達致不可檢測的水平。我們需要使用安全套嗎?

考慮與性伴侶(包括偶發性性伴侶和一夜情對象)是否使用安全套相當重要。儘管對方的病毒數量已達致不可檢測狀態,你仍需考慮其他事情:性病的傳播風險、對方上次是何時檢測病毒數量。

【十】如果我的伴侶 和我都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並且已達致不可檢測狀態呢?我們可以不使用安全套進行性行為嗎?

研究顯示,感染另一種愛滋病病毒株(病毒的次分類)的風險極為罕有。不過,你仍需考慮使用安全套,以降低感染其他性病的風險。

原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pg/ac.m2m/photos/?tab=album&album_id=1670171079685890

2019-01-29

【故事】I “Was” HIV Positive. 從「感染」到「痊癒」,從所謂議題到我的生命

文/廖傑恩

SongYY說明:本文作者廖傑恩曾經當過11天的HIV感染者。相信你一定會好奇:只有11天?HIV不是終身帶原嗎?傑恩將這段奇特的經歷,以及過程中的心情轉折,記錄成這篇精采又引人省思的文章。原文於2018.12.02發表於個人Medium網誌,經作者同意轉載於爽歪歪網站,特此誌謝。另外,文章中的註釋按下後即會出現。

果您符合以下任一條件的話,非常期待您讀完本文:

 

1. 認為感染愛滋就會死
2. 認為愛滋是Gay的專利
3. 不知道愛滋主要傳染方式
4. 自認為對愛滋的瞭解不多
5. 身邊沒有愛滋感染者朋友
6. 覺得愛滋跟自己無關
7. 覺得愛滋感染者是同志社群中的老鼠屎
8. 曾在約砲時因為知道對方是愛滋感染者而沒有赴約

因為本文不多著墨於愛滋的基本介紹與衛教,所以如果您符合的是以上1~4中的任一條件,在開始閱讀之前,或許可以先去補個關於愛滋的基本知識。這兩部有趣的影片是不錯的選擇:

1 愛滋病大補帖 ( 上 ) 是什麼 ? 能吃嗎 ? 好多迷思思呀 ~
https://youtu.be/VXFyczOCrWs
2 愛滋病大補帖 ( 下 ) 「人家跟同性戀的關係絕對不是你們想的釀 ~」 ►https://youtu.be/ZUdpohloDJc

從認識疾病到接觸議題

小學四年級時,我被班導推派去參加多媒體海報製作比賽,抽到的題目是愛滋預防,那是我此生第一次知道這個疾病。記得我在把推廣性行為要戴套之類的口號寫上去時,還去Google何謂保險套,因為那個年代的小學性教育還是只講器官,連保險套是什麼都沒介紹。

高中時因為參加台灣同志諮詢熱線¹的活動,開始接觸愛滋議題,也認識了幾位感染者朋友。來到成大後加入性別社團TO.拉酷²,在專注於愛滋研究多年的指導老師柯乃熒³ 教授的協助下,從擔任學術長到社長,我持續帶著社團在校園甚至社區中為愛滋議題的推動付出小小的力量。大二起到公衛所擔任研究助理,因為老師⁵ 研究題目的關係,也讓我開始對愛滋的各種面向有更多的瞭解與接觸。大三時參與台南彩虹遊行的籌辦,也將愛滋議題帶入,期待社群有更多的認識。

[tour tour_tab1=”註1” tour_tab2=”註2” tour_tab3=”註3” tour_tab4=”註4” tour_tab5=”註5“] [tour_tab]

台灣第一個全國性的同志組織,提供包括同志人權、同志家庭、同志教育、愛滋病防治等服務。網站:https://hotline.org.tw/[/tour_tab] [tour_tab]成大性別友善社團,以學生的力量關注、推動性/別議題,期待使校園甚至台南更具性別友善風氣。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CKULGBTIQclub/[/tour_tab] [tour_tab]成大護理系教授,研究專長之一為愛滋與性病。網站:https://pse.is/A82EC[/tour_tab][tour_tab]⁴ 負責籌辦社課與講座,提供社員、成大師生性/別議題的知識與思想上的啟發。[/tour_tab][tour_tab]⁵ 成大公衛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健康行為與社會網絡分析。網站:https://pse.is/9SDGS[/tour_tab] [/tour]

愛滋病與我

身為一名性活躍的男男間性行為者⁶ ,又作為一名有碰觸愛滋議題的公衛研究者及性/別運動者,我清楚自己的行為模式讓我承受的愛滋感染風險⁷有多少:沒有高到讓我願意每個月花費幾乎我全部的工讀所得服用 PrEP⁸來預防,但也沒低到會讓我忽略它。對於這個疾病,我的作法是在有潛在暴露的期間,每2至3個月到醫院接受一次匿名的血液篩檢⁹,一旦發現感染就立即接受治療。在這個年代的台灣,早期接受治療且服藥順從性¹⁰佳的HIV感染者,其預期壽命與非感染者無顯著差異(van Sighem et al., 2010; May …

2018-11-25

【U = U 系列導讀】當「測不到=得不到」,你會……?

文/阿上(熱線愛滋小組義工、爽歪歪網站編輯)

為什麼在某些國家,穩定服藥的HIV帶原者如果想和非感染者伴侶生育小孩,醫生會建議不用戴保險套、與伴侶自然受孕就好,不需人工生殖,也無須擔心伴侶有感染HIV的風險?

為什麼有醫生認為若單就HIV而言,當HIV帶原者穩定服藥時,即使無套做愛,也可以視為一種避免HIV傳染風險的安全性行為?

果上述兩個問題讓你覺得驚訝,你或許還不知道以下這個科學的事實:當HIV感染者穩定服用抑制HIV的藥物 (也就是接受抗反轉錄病毒療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簡稱ART),而使體內病毒量降低到儀器也測不到的程度並持續六個月後,此時就算不戴保險套發生性行為,也不會將HIV病毒傳染給他人。

而這並不是個「新」聞。

2000年起,便陸續有學者注意到感染者服藥能降低傳染力。2008年,瑞士發表的《瑞士宣言》率先提出HIV感染者在接受ART穩定壓制病毒六個月之後,HIV傳染機率應微乎其微,迅速引發關注。自2011年起,幾個大規模且跨國的長期研究結果陸續發表,結果都一致:眾多樣本中,只要是病毒量低到測不到並已維持數個月的感染者,就算和伴侶偶有無套性行為,其伴侶沒有一人因此而被傳染。2016年,許多國家的團體共同推動的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將這個醫學事實簡化成一句響亮易記的口號:U = U, 也就是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測不到 = 得不到) 的簡寫。

不是低風險,而是零風險!

基於各種不同的理由,一開始對於 U = U 的倡議,其實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然而隨著新的研究結果發表、證據越來越多,不少原先保守觀望的立場也慢慢轉變。舉例而言,2016年時, U = U 在國際上仍是民間團體在宣導,對於感染者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官方多半只願意承認「傳染力會很低」而不願提到「不具傳染力」。但在2017年9月,美國官方衛生單位CDC先是在一份給員工的公開信上表示:按處方服藥、並持續維持測不到病毒量的HIV 感染者,有效地不具有傳染給陰性伴侶的風險 。接下來除公開信外,我們現在已可在美國CDC官網的衛教網頁看到同樣的訊息,代表美國官方不但認可 U = U 的科學事實,也認為有必要向大眾宣導。無獨有偶的,聯合國愛滋病組織(UNAIDS)也在2018年7月推出新聞稿與衛教文宣, 強調感染者在測不到的情況下,是「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的。國際上對於「測不到=得不到」的認可已無庸置疑。

究竟 U = U 口號背後有哪些科學上的實證證據?這些研究是如何進行的?研究的發現又會對哪些層面造成影響呢?我們又可以怎麼面對?爽歪歪網站這幾年收集了一系列的文章,編輯成這次 U = U 專題,一方面有資料保存的用意,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讓這個議題有更多被討論的機會。

沒證據也敢發表?!瑞士宣言的劃時代意義

專題的第一篇文章,是2016年1月發表的《瑞士宣言:八年回首》。這篇深度好文仔細地回顧2008年時瑞士宣言發表的背景、當時帶來的衝擊,也詳列了宣言提出後陸續發表的科學證據,此外分析了儘管證據越來越充足,但是並非大家都能接受的原因。最值得推薦的是文中提到瑞士宣言在法律、生殖、增權等不同面向落實後所帶來的影響。文章作者之一的Pietro L. Vernazzaa醫師不僅是當年瑞士宣言的共同起草人,也甫於2018年世界愛滋大會會外會中接受社群頒發的終身成就獎。U = U 除了是科學上的事實,在科學以外的面向能有怎樣的擴散,相當值得探討。

【U=U專題】瑞士宣言:八年回首—剖析劃時代的瑞士宣言發表背景以及後續效應

從異性伴侶到同性伴侶:零感染!

說到 U = U 背後的科學證據,便不能不提到幾個重要的科學研究:以異性戀為主的HPTN 052、同時包括異性戀與同性戀伴侶的PARTNER(1)、以及以男同志為主的Opposites Attract與甫於2018愛滋大會上發表結果的 PARTNER 2。這幾個研究成果的發表,都有其重要的代表意義。舉例而言,HPTN052的結果,催生了國際上確認「治療即預防 (Treatment as Prevention, TasP)」的方針。關於這些研究如何進行?樣本數有多少?結果又是如何?爽歪歪網站特別翻譯了四篇文章介紹,以提供有興趣了解研究細節的朋友參考。

這些研究由於是取樣研究,在科學上必須應用統計學來呈現結果。但是這樣的呈現可能會造成誤解。比如說「降低96%的風險」是否就代表「仍有4%的機率得到HIV」呢?系列中特別針對這樣常見的誤讀,譯介了the body 網站上的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