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2

【觀點/電影評論】090212破報:但唐謨>我們可以改變!:《自由大道》

.

我們可以改變!:《自由大道》
文:但唐謨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去年十二月間《自由大道》在美國放映的時,我正巧經過舊金山,想著一定要去最具歷史意義的「卡斯楚戲院」(本片主人翁哈維米克曾被稱為「卡斯楚街市長」)看這部片,到了那裡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和我想得一樣,卡斯楚戲院前大排長龍,我卻懶得排隊,回台灣才看到這部片。在那群熱情排隊的觀眾中,中老年人(同志)竟然佔了多數。想必他們都曾經歷過那段難忘的歷史。在台灣,這部電影可能只是一部「金獎電影」,但是對於美國同志族群(甚至台灣同志圈),《自由大道》除了是個電影慶典,也是在一個保守的世代中,對於過去的回顧,以及現在的警惕,尤其美國加州「廢止同性婚姻法」公投不久前才「公投綁大選」過關,同志人權並沒有隨著時間演進而進步多少!

這是部傳記電影,描寫美國同志人權運動者、前舊金山市議員的哈維‧米克(Harvey Milk,1930-1978)的生平;不過也不見得是生平,因為敘事中並沒有提到他的出生、童年、成長(等等噁心的東西)。電影一開始,他就是個三十九歲的中年人,在地鐵站釣年輕底敵,然後開始描述他在舊金山卡斯楚街建立同志社區。他了解到,要為同志爭取權力,政府機關中一定要有「自己人」。這也表示:必須有人以「同志身分」和「同志訴求」,來參選市議員。這部片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描寫「選舉」。

以哈維‧米克為主題的電影,至少還有兩部:紀錄片《哈維‧米克時代》和另一部在HBO上演過的劇情片。這兩部片都沒有像《自由大道》那麼細緻地描寫他的選舉過程。在三十年前普遍異性戀佔大多數的社會(現在也是一樣),以同志訴求參加選舉,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而這場選舉,也可以說是一場「同志聖戰」。說實在,全世界我最不信任的東西之一就是選舉,可是如果我這種人多一點,同志運動就完蛋了。看這部片中的西恩潘,讓我想起他在《靈魂的重量》一片的演出。在後者中,他演一個極度絕望的人,但是在本片中,他簡直倒了過來,全身上下,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散發著光明樂觀、熱愛生命、熱愛人類(還有一點點C);在他的表演中,我好像第一次了解到什麼叫做「人性的光輝」。這樣的人竟然會被刺殺,老天沒眼啦!看這部片很過癮的一點是,片中保守勢力的人、警察等等都是「壞人 」(其實只是敵人),而70年代鼓吹家庭價值、打壓同性戀的安妮塔‧布來恩(Anita Bryant),更是個「大反派」。不過,過癮之餘還是要提醒:這些壞人從來就沒有消失過。

導演葛斯范桑在這部電影中,並沒有意思賣弄什麼美學成就,或者剖析什麼心靈層面。他就是找了所有一流的演職員、劇本……完美地講了一個故事。而拍這部片的目的,就是:「宣導同性戀」。想想看,「以同性戀為主題」的主流美國電影,多久沒有出現了?自從《斷背山》之後,沒有了吧?簡直比台灣還少。我有同志朋友看完之後不喜歡,他認為這部片好像宣傳片,缺少更深的層次,難以說服人。沒有錯,這部電影根本就沒有要「說服」你什麼東西,他只是在這個保守的世代當中,再一次提醒你:同性戀是好的,同志一定要平權,社會一定要改變。這是一部「同志電影」嗎?我寧可多一點異性戀去看這部片!

2009-02-10

【觀點/出櫃政治】090207中時:張小虹>異議文化:冰島創造「過渡即恆常」的例子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張小虹     

       最近一則頗受矚目的國際新聞,乃是冰島在這波金融危機的重創下,由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瞬間跌落谷底,失業率攀升到百分之十,國家整體經濟體制搖搖欲墜,原保守黨政府集體請辭,而新獲任命的總理約翰娜.西古達朵提不僅是個女人,還是一名女同志。

     然而在這則「新」聞中,我們究竟讀出了什麼「新」意?和台灣政壇某位剛遭監察院彈劾的女縣長一樣,西古達朵提也是空姐出身,但她不是循台灣慣有的「代夫出征」(為「貪汙」而解職的縣長丈夫出征)或「代父出征」模式,而是以空姐的身分加入公會,積極參與投入,成為公會領袖,為維護更多弱勢族群的利益而從政。她既非來自政治世家,也非出自名門名校,而是一步一腳印為人民打拚而來。一頭銀髮的她曾經結婚離婚,育有二子,現已是五個孫子一個孫女的祖母,而她在六十歲那年決定和另一名五十四歲的冰島女作家「結為伴侶」。

     西古達朵提的內閣男女各半,由社會民主聯盟與左翼綠色運動兩大政黨組成,被視為在冰島五月大選前「過渡階段」的臨時政府。但證諸冰島的國家、政治、法律變革與西古達朵提的個人生命史,這位「過渡階段」女總理在帶領冰島走出空前政經困境的同時,也為「過渡階段」一詞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新思考模式。首先,在當前異性戀霸權主控的社會中,「同性戀」多被視為在進入「異性戀」關係之前的「過渡階段」,像是純女校中的同性愛戀或是軍隊等純男性團體中的同性情欲。但西古達朵提的故事,卻提供了完全不一樣的思考邏輯:被當成常規與正軌的「異性戀」婚姻是她人生中的「過渡階段」,而女同志關係才是她的常規與正軌。在「強迫異性戀機制」的當代社會,有些同志是被迫進入異性戀婚姻,有些同志則是經歷了異性戀婚姻後才發現自己是同志,不論西古達朵提是哪一種情況,她的生命故事都呈現一種勇於面對的坦然與誠實。

     而在翻轉異性戀機制為「過渡階段」的同時,新任冰島女同志總理也凸顯了國家體制作為一種恆常「過渡階段」的思考模式。冰島在四○年代就已將男同性性交「除罪化」,在一九九六年開始施行伴侶關係法,男男女女不論同性或異性,只要註冊登記為伴侶,就可享有如同異性戀婚姻一樣的保障與福利,在二○○六年亦通過同志家庭可合法領養小孩,女同志可接受政府補助受孕為母親的相關同志人權法案。所謂的「國家體制」不是硬梆梆的磚頭一塊,也不會永遠蕭規曹隨、一成不變,「過渡階段」在此所允諾的,不是進入正式階段的拍板定案,而是所有國家的政策與法律都是在重複引述中產生流變,一種過渡即過程、過渡即恆常的基進思考。

     西古達朵提的例子在帶給全球同志團體興奮鼓舞新氣象的同時,其實也對當前同志文化中的「出櫃政治」做出了重要的示範:重點不在她敢於出櫃,大聲宣告她是女同志,重點反而在於她根本不須透過特別的出櫃動作、申明或旗幟,就能立即走馬上任,處理國務之急。對冰島人民而言,她是不是女同志不需要知道也不重要,她能不能挽狂瀾救經濟才重要。在性別意識形態先進,真正能夠尊重公私領域分界的北歐社會,同志身分可能就像身高體重學經歷一樣,不再讓人大驚小怪,不需要東藏西掩,也不需要昭告天下。

     台灣在去年的總統大選中,「同志婚姻法」乃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的討論議題之一,而兩位政黨候選人皆是以極大化個人對性傾向的尊重與包容(基於人權與對多元文化的肯定),極小化或模糊化國家政策的方針與態度(有待社會共識的形成)。台灣的同志運動將屆二十年,看來要把不見天日的「衣櫃」推上國家政策的舞台,還有好長好長的路要走,冰島那種已然光天化日、存而不論的「衣櫃」,就不禁讓人更加欽羨了。…

2009-01-12

【台灣/好書推薦】晶晶書庫推薦10本好書(1999-2008)

1.何春蕤(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性工作:妓權觀點》作者:何春蕤編,巨流,2001年4月

推薦語:
台灣第一本從妓權觀點思考性工作的專書,標記了1998年台北公娼運動高峰時期進步學者的積極介入與議題開發。其中討論性工作與同志生命共同體的文章至今仍是經典。

2.許佑生(知名作家、性學博士)
《揚起彩虹旗》作者:張娟芬、許佑生等,心靈工坊, 2002年9月

推薦語:
這是一部紀錄台灣同志運動的歷史里程碑,它的出版,建立了族群的意識,強化了族群的尊嚴;更重要的是,指引出族群的未來共同遠景。

3.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長)
 《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心靈工坊,2003年12月

推薦語:
出櫃是同志無法逃避的多面向議題,既是牽涉社會處境的公共議題,也是糾葛親情的家庭議題。華人社會第一本同志父母訪談,提供同志與父母出櫃對話的經驗。

4.林寒玉(集合出版社社長)
 《我的好友異性戀》,作者:集合出版社編輯站,集合,2005年2月

推薦語:
34個15~50歲的女同性戀,寫下超過60個活生生異性戀好友的真情,91位各界同異人士推薦,3000位以上讀者擁有,有人買來笑自己,有人買去讓人哭,見證『好友誼無歧視』的亮晶晶!

5.陳雪(作家)
《惡女書》作者:陳雪,印刻,2005月7月

紀大偉推薦語:
陳雪的本文讓不一樣的聲音也有發言的機會,這些聲音在理性生活之中是被壓抑的,沒有正當性。而這些多樣的女同志愛欲卻得以在陳雪的字裡行間舒展開來,像是沸水中的茶葉緩緩綻放肢體與香味。其實陳雪寫《惡》就是在挑釁法統,她在擴大女同性戀的面目〈而不是逃避女性戀的身分〉,她在異性戀主流社會的夾縫中經營女性的、同性戀的次文化〈而不是在逃避社會〉。

6.陳俊志(導演)
《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作者:賴正哲,女書,2005年9月

推薦語 :
閱讀阿哲所寫的這本紀錄新公園地景/人物/記憶的城市空間論述,同性戀讀者的快感是穿透內外的多重高潮。既可遨遊字裡行間,在歷史的縫隙裡,勿忘影中人;又可親炙晶晶,體驗當代名媽阿哲打造的蓮花池,奼紫嫣紅一片,用更基進的方式,留下自己的當代剪影。
鏡裡鏡外,前世今生,身份政治輕輕巧巧地挪移前進了。

7.王蘋(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
《藍調石牆T》作者:費雷思,商周,2006年06月

推薦語:
從「藍調石牆T」看見一個運動者踏實承載生命的厚度,正面迎戰階級、種族、性別、文化、認同的運動軌跡。提醒我們時時刻刻面對和反省在自己身體裡的複雜,在弱勢連結的力量下互相對話、對抗壓迫,美好新世界的打造,我們都沒有藉口置身事外。

8.邵祺邁(基本書坊出版社社長)
 《趴場人間》作者:喀浪,基本書坊,2008年6月

推薦語:
好的同志作品──唯「誠」而已。小說集《趴場人間》的作者喀浪,在這部處女作即展現了流暢清新的文采。沒有過往同志書寫動不動就「自傷身世」的長吁短嘆,亦無熱愛堆砌文字、導致晦澀難讀,孤芳自賞同時又沾沾自喜的姿態。只「專心把故事說好」的誠意,十分難得。藥物/轟趴書寫漸成顯學,就連一向自認「出淤泥而不染」的中生代文學名家,也要「猶抱琵琶」來插個花。然而轟趴既是當代台灣男同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景,自有一套內在的競爭、淘汰與運轉邏輯。《趴場人間》最可貴之處,就在於作者採取了「Insider」(行內玩家)的視角,把「行規」一一分說明白。不預設立場、不大驚小怪,或沒事就來一段無謂的泛道德批判。「歡場本無真愛」,來了就是要脫要搖要爽,文藝青年何須專程到此悲春傷秋,飾演一朵壁花靜靜開在S房牆上?
作為《趴場人間》的出版者(基本書坊),能與它相遇、並以此為創社之作,實感萬分榮幸。也期待更多才氣縱橫的本地同志創作者,繼續耕耘出更精采、更誠懇,讓人讀了會怦然心動(痛)的優秀作品!

9.張漠藍(北極之光出版社社長)
 《灰階。彩虹。》作者:仰泳的鯨魚,北極之光,2008年9月

推薦語:
唯美動人的文字,激盪出女女愛戀的全新視野,劃出彩虹般的閱讀線條。

10.朱偉誠(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同志讀本》作者:朱偉誠 編,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年9月

推薦語:
學院論述是台灣性/別與同志運動很重要的一部分,起著推波助瀾、提供高度正當性、以及深化運動思維的功效。這本讀本搜羅了台灣近十多年來最具代表特色與批判稜角的相關論述,值得我們加以回顧。同時在台灣的性/別與同志運動面臨主流化挑戰的轉型時刻,也為下一波的邊緣批判提供了寶貴的思考基礎。

訊息來源:晶晶書庫

2009-01-12

【台灣/歷史回顧】090101晶晶書庫:1999~2008晶晶書庫10大事件

1.書店、咖啡、藝廊開幕〈同志除了夜晚,也有白天〉
  華人首家同志書店開幕,同志除了夜晚,也有白天活動空間,1999年晶晶書
  庫開幕,2000年晶晶咖啡開幕,2001年晶晶藝廊開幕。

2.推動公館彩虹社區(打造友善同志社區)
  推動公館彩虹社區計畫,連結30個同志友善店家,打造友善社區。2000年7月與同志諮詢熱線,搖滾看守所,CORNER’S,聯合推動公館友善同志商圈。加入店家後來擴及西門及東區。

3.書店砸磚事件(譴責恐同暴力) 
  2001年2月新春期間書店發生砸磚事件,社群齊聲譴責恐同暴力,舉辦「一
  閃一閃亮晶晶」祈福活動。

4.束胸發表會(看見女同身體美學) 
  2001年及2006年舉辦束胸發表會,看見不同女人身體-女同平胸身體美學。
  除了豐胸肥臀身體之外,穿束胸的T展現女同志不同的身體文化。

5.張國榮、蔣姨追思會(社群為老年與死亡議題發聲)
  張國榮、蔣姨追思會,社群為出櫃名人、老年、死亡議題發聲〈2003年4月
  張國榮彩虹追思會,2007年10月蔣姨的轟趴追思會〉。

6.進口香港男體雜誌官司(爭取成人情慾閱讀自由)
  2008年8月晶晶因進口香港合法男體雜誌被控妨害風化,與同年遭保守團體舉發人獸交網站,中央大學的何春蕤老師並肩作戰。台灣社會對於性採取偽善的態度,形成社會瀰漫黃色恐怖氛圍。晶晶二審敗訴後申請刑法235條釋憲,積極參與80.29.235廢法聯盟。

7.孽子逆女影友會(偶像以演出同志為榮)
  分別舉辦電視劇《孽子》《逆女》影友會,讓同志文學、戲劇以及活動空間串聯起來。受訪的范植偉表示若主演《孽子》,而被認為是同志,那是他的榮幸。以往偶像明星排斥演出同志戲劇,但從《孽子》與《逆女》之後,越來越多藝人更能接受演出同志角色,社會對同志接受度變高。

8.參加首次同志大遊行(扮出華人同志歷史)
  2003年10月參加台灣首次同志大遊行,以霸王別姬、漢哀帝與董賢、花木蘭京劇造型,扮出華人同志歷史,並向當年身亡的張國榮致敬。

9.晶晶書庫喬遷(創造趣味同志閱讀空間)
  2005年6月晶晶書庫搬新家,空間以「閱讀粉紅迷宮」為設計概念,性別人權協會等團體為晶晶舉行「傳承彩虹同志文化,晶晶再出發」記者會。

10.參加台北國際書展(與一般民眾近距離接觸)
   2007年1月晶晶跨出書店空間,拉近一般民眾距離,參加台北國際書展。書展現場拉出「全台灣最受爭議的書店」布條,以具高度運動姿態書店為傲。

新聞來源:晶晶書庫

2009-01-05

【觀點/影評】081231破報:但唐謨 >水晶玻璃般的愛:《愛,不悔》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文/但唐謨

韓劇很厲害,我爸為了看韓劇可以煮飯煮一半不煮了,那種高度戲劇性,實在讓人無法控制。《愛,不悔》是一部讓人耳目一新的韓國同志片,因為我們實在看煩了白種陽光男演的同志片(例如最近的《酷兒同玩派續集》,低能到爆)。這部電影有帥哥脫衣服,有某種藝術性,也講了些社會現象,但是最大的魅力,還是那股濃濃的韓劇情懷。

這部片的男主角,是典型的亞洲帥男,他的眼睛、鼻子、髮型、小小的個兒頭,呈現一副完美的東方男性身體。他是個十八歲的男孩,剛剛離開了孤兒院,來到了大都會首爾,希望賺錢上大學。但是他卻無可避免地走上了男妓之路,然後一個有錢有地位的男人闖進了他的生命……這部片讓人連想起《美少年之戀》、《夜舞男》這類亞洲同志片,強調階級、權力、經濟能力,和同性慾望之間的關係(好像亞洲同志都是帥帥迷人的窮小孩)。

這部片所描寫的男男主角感情,真是驚人。首先,這兩個人的見面是「一見鍾情」(不是像西方同志片那樣「一見就想上」)。一見鍾情這種東西,就算在異性戀愛情故事(甚至現實生活中)都早已絕跡了。這麼浪漫的東西竟然再出現,真是可賀。其次是這兩個人之間的差異所造成的愛情心理。基本上,這兩個人都無法勇敢去愛。小孤兒父母雙亡,他原本可以大膽出櫃,但是他沒有經濟能力,萬一貿然愛上的有錢人,他沒有「感情(經濟)資本」去負擔被始亂終棄的風險,所以他一直很ㄍㄧㄥ。對於另一個男主角,他雖然有錢有地位,但是家庭壓力和社會地位,也讓他無法出櫃,還是必須要去三溫暖或找男妓洩慾……所以,電影中一直看到帥孤兒從有錢男主角旁邊「頭也不回,掉頭就走」(因為他怕越陷越深),或者看到有錢男主角苦著一張臉(因為他有錢卻得不到愛)。

不過很顯然,小孤兒很重視一種「權力和感情的平等」。例如一開始,他被工廠開除,有錢人想挽回他的工作,他卻氣得拒絕了,因為他不要他的感情被別人的權力收買。他可以當男妓,任人在他身上發洩慾望,卻不願意讓他有感情的人,利用同樣的經濟力量,得到他的身體。這種處理感情的態度,也幾乎快要絕跡了。不過也可以看出來,帥帥的小孤兒雖然身體任陌生人踐踏,卻把自己的感情當成水晶玻璃般小心地呵護著(所以誰能夠得到他的感情,才真是走了狗屎運)。導演似乎在劇情上用了些小細節,描寫小男主角要求權力平等的過程。例如,他們先後幹了對方一次屁屁;有一句重要的台詞他們各自講了一次;最後有錢人隔著褲子抓小孤兒的老二,而之前小孤兒想和有錢人做愛時候,也是隔著褲子抓他的屌。好像一個計分板,你得一分,我也要得一分才行。

這部片的背景是充滿著現代化建築和亮麗夜景的大都會首爾,但是導演的描繪,卻是個韓劇式、很抒情,有點疏離感的都市。片中也談到了社會轉型對於底層人等的衝擊。例如鄉下男孩來到大都會(當男妓),夢想在首爾開車馳騁,卻魂斷天涯……不過這種故事,從四十多年前《洛可兄弟》,甚至侯孝賢早期的電影,就不斷在電影中出現。只能說這種社會現象一直不斷在世各界個地方發生吧!

文章來源:2008/12/31破報 復刊543期 影評 http://pots.tw/node/1558

2008-12-29

【觀點/電影】081224中國時報《觀念平台》:紀大偉 >如果電影院像教室

作者/紀大偉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在二十年前,「如果教室像電影院」是很夯的作文題目:課堂無聊,電影有趣,如果教室變成電影院,就可以寓教於樂。這個觀念當然過氣了。

二十年來,已經有許多──甚至過於浮濫──的課堂利用電影進行教學。「教室已經是電影院」,可是寓教於樂的境界是不是真的實現了?教學品質果真提高了?

甚至在這年頭,反過來思考「如果電影院像教室」,都可能過時。電影院不再是學子青睞的空間。不上電影院的學子,大可以上網;上電影院的人,往往只有好萊塢傾銷的商品可選。

不過我在這裡重炒「如果電影院像教室」這盤冷飯,出發點是「《海角七號》現象」。這個現象並非只包括這部電影而已,也包括此片在台灣南北內外引起的種種波瀾。去電影院看《海七》,並不等於是去一般的電影院消費而已,而真的像是去教室。我想指出,私下看《海七》的碟,和親身去電影院看,也是兩回事──私下看碟是私自的,並未和人群互動;而在電影院看片(包括排隊入場,片後和人討論),卻免不了和人群互動。我想要圈起來的兩個關鍵詞,是「人群」和「互動」。

「如果教室像電影院」這個觀念過時的另一個致命原因是,主事人(教學者?)沒把教室裡的一群學生視為「人群」(當然也沒視為「民眾」),而這批學生只是被動的肉塊,被動地接收教室前面播送的訊息。這種教育方式是封建的。

「如果電影院像教室」這個觀念,難免引起各種詮釋,不過如果這個觀念要在今日擲地有聲,參與者(不只是導演和專家,也包括無數觀眾,部落客等等)就要正視「人群」:人群在電影院內看片,在院外討論,在網上抬槓。這些民眾並不是被動的,而是互動的。這一組又一組的人群,是「民眾」──大家甚至把《海七》造就成一部「民眾電影」(這是我本人暫時使用的一個標籤)。

《海七》一片將來必在台灣影史上留名,但它的名聲未必建立在它的藝術成就上,而在於它動員民眾的力量。作為「民眾電影」,《海七》有沒有可能(或,已經?)和「民眾運動」發生關係?

這樣批判式的民眾電影院,才堪稱教室。美國今年也有類似《海七》的「民眾電影」,即同性戀人權鬥士哈維.米克(Harvey Milk)的傳記電影《MILK》,由西恩潘主演,目前正在上映中。此片刻意和民眾運動結盟;如,片商鼓勵教育機構包場放映(而不只是在商業電影院播放)。在舊金山,觀眾故意去卡斯楚街(以同性戀文化出名,是米克生前的地盤)的電影院看,一票難求。

在犬儒的今日,《海七》和《MILK》竟然以民眾電影之姿,召喚出民眾。電影,不一定只是冷冰冰的商品而已。

轉載文章來源:2008/12/24 中國時報《觀念平台》專欄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Content.aspx?nsrc=B&ndate=20081224&nfno=N0111.001&nsno=1&nkeyword=%ac%f6%a4j%b0%b6&SearchArgs=Keyword%3d%ac%f6%a4j%b0%b6%26Attr%3d%26Src%3d7%26DateFrom%3d20081129%26DateTo%3d20081228%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App=NS

2008-12-29

【名家精選/對談】081229聯合報:名人對談 >賴正哲 陳克華

陳克華 賴正哲:同志美學觀 影響主流

 【聯合報記者顏甫珉、梁玉芳】

當年輕一代男孩把修眉視為必要、鬈鬈長髮視為當然,女孩則不怕顯示強悍與肌肉,文化性別界線已愈見模糊。極早就以同志題材寫作的作家陳克華和開設同志書店的賴正哲,看見同志族群的身體美學正滲透至主流社會。

台灣同志運動十年,社會逐漸看見同志,學習尊重差異。曾走過封閉年代的陳克華和阿哲,仍然記得青澀時代如何在人群中尋找同伴的惶然,並在同志前輩畫家席德進、作家白先勇的著作中,汲取認同與追尋的勇氣。

問:台灣同志運動蓬勃發展十年以上了,現在台北常被認為是「同志友善(Gay-friendly)」都市,同運十年,台灣究竟有些什麼改變?

賴正哲(以下簡稱哲):政治上的改變是一定要講的:十年前根本很難想像會有總統候選人(指馬英九)來同志遊行拉票,真實的一萬多名同志族群是一張一張的選票,政治人物看見了。

陳克華(以下簡稱華):對,在選擇公開支持或撇清關係中間,政治人物對同志表態還是會有風險;但是至少他們願意這麼做了。

國中生:我知道T 老師有教

哲:除了政治,還有教育體制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扎根,這很重要。像我哥的小孩,國中生,他會說:「叔叔,我知道比較陽剛的女同志就是T,公民課老師有教。」對同志的態度,已經有許多草根性的改變。

華:阿哲講了變的部分,可是我想講的,還是那些不變的部分。這社會對同志的打壓還是存在啊。

實習生:我能在醫院出櫃嗎?

有一個醫學院的學生問我,他能在實習的醫院「出櫃」嗎?我身在其中,很知道醫界白色巨塔的封建保守,我不能告訴他:你就出櫃吧,勇敢做自己,保證不會有歧視和打壓……

他後來寄了他的「生前遺囑」給我!可見他是下了多大的決心,要去認同自己身分。我看了他的遺囑,既生氣又傷心,感慨這個社會對同志歧視,有些部分是文化底層結構性的歧視,幾乎無法撼動的。

家庭也是。我在美國哈佛進修時,遇到多少台灣同志想盡辦法留在美國,就是不想面對台灣父母,沒有辦法戳破表面彼此相安的那層謊言。老一輩的父母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志,還是太難了。

再孝順 還是家裡的「黑羊」

我真是要為同志抱屈,同志有可能是家庭成員當中,得到父母支持最少的,但有多少台灣同志在他們的兄弟姊妹都各自嫁娶了,留下來照顧年老父母的?可是無論他們多麼孝順,永遠是被嫌的!不結婚、不生小孩,就是同志兒女永遠的原罪,永遠都是家庭裡的「black sheep(黑羊,意指家庭裡最突兀、不乖的成員)」。(問:那你怎麼面對這個「原罪」?)

我只能希望我在專業上的努力,能夠彌補一點父母心中的缺憾。當然還是很難啦。

哲:你是說,你會去當醫師,就是為了向爸媽交代嗎?

華:多少有一點吧。多少年來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好好做我自己,活出自己,結婚於我無異在說謊,還平白拖累一個女人。

開書店 打官司 老媽一路挺

哲:我比較幸運,家人只要我過得好就好了。

我想,同志處境、應對策略跟階級還是有關係。像我是來自中下階層,家庭對外面觀感的在乎程度就沒那麼高;很多來晶晶的藍領朋友也是。因社經位置不同,資源少,也就沒有什麼好失去,生存是更重要的事。相反的,很多在社會上的菁英,就更難出櫃,因為代價更大。

我家人很早就知道我是同志,也都OK,像我開晶晶書庫是媽媽拿錢給我開的。後來,我遇上進口男體雜誌妨害風化官司,媽媽很支持我。在一審宣判的前一天,我媽在醫院過世。第二天,我敗訴。我也只能安慰自己:至少不用讓媽媽知道那麼難過的事情。

陳克華拾起路邊花 賴正哲書店爭主權

【本報記者梁玉芳】

約阿哲(賴正哲)與陳克華對談,地點當然就選在台灣同志文化地標之一的「晶晶書庫」。阿哲一手打造晶晶,就要過十周年慶,早已成為台灣同志運動的里程碑,吸引許多海外同志、非同志前來朝聖。

蓄著鬍子的醫師作家陳克華從繁忙的行程裡走來,一進晶晶,一身西裝、領帶,手上卻把玩著路上拾來的,一朵紅豔豔的木棉花,成了他一身最醒目的焦點。

拾朵花走路的這種畫面,極少在異性戀男人身上看見。

打理著書庫的阿哲新燙了一頭鬈髮,像偶像劇的時髦造型。這也極少會出現在保守職場、異男形象中。但在晶晶、在文化圈,阿哲是自己的主人,由服飾到髮型,不用聽命於主流那一套。

在訪談中,文字背後的作家醫師陳克華,其實有一點搞笑,笑聲帶著分明的天真,雖然他和阿哲都自稱是步入中年的同志前輩了。

學建築的阿哲說,他「是看陳克華的書長大的」。當年老師拿陳克華寫的一組名為「室內設計」的短詩,要他們將詩中字句構築的空間畫成設計圖。

但其實兩人是同志路上同時期「出道」的,只是早慧的陳克華在文壇成名甚早。談起當年混跡台北同志吧尋找溫暖,那些當年的gay bar,諸如Funky、柴可夫斯基等等,都是兩人的共同記憶。

早年的陳克華似乎想藉著詩作,「挑戰這偽善社會的道德尺度,惹毛所有的人」。他最早透露同志傾向的《欠砍頭詩》中,那首「肛交之必要」,犀利地向眾人挑釁:「我們在愛慾的花朵開放間舞踊

/肢體柔熟地舒捲並感覺/自己是全新的品種」、「讓我們呈上自己全裸的良知和肛門供作檢驗/並在一枚聚光的放大鏡下/觀察自己如何像鼠類一般抽搐/感受狂喜疼痛」。

相較於陳克華拿文字作武器,向社會父權價值宣戰,淡江建築所畢業的阿哲選擇開設台灣第一家專業同志書店,讓同志擁有一個「即使在白天也可以自由行走的空間」。

阿哲投身台灣同志運動,四年前店內進口「男體寫真」雜誌,卻被控猥褻,纏訟三年,阿哲被判有罪;一路支持他的母親曾在警察上門搜索時反問:「那些在彩虹頻道都看得到,哪算得了什麼!」

一審宣判前,母親因癌病逝。喪母加上有罪宣判,多大的打擊阿哲都挺過來了。至今他仍不放棄與人權團體並肩,為成人與同志情欲的閱讀權奮戰。

作為同志,陳克華承受家庭與職場的壓力,阿哲也在同運路上接受來自社會的質疑與挑戰。但走過掙扎與考驗,人過中年,活得愈來愈像小孩,傳統教條,算得了什麼?

職場打壓 性傾向竟成武器

【聯合報記者顏甫珉、梁玉芳】

問:如果你們晚生十年,做為同志,會幸福一點嗎?

華:這真是個好問題。我們以前多苦悶啊!整個大學時代不知道同伴在那裡,唯一的管道是「世界電影雜誌」最後面的徵友欄!哈哈,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啦。阿哲你呢?

哲:晚生個十年,會幸福好多喔!

華:現代年輕的同志不會知道我們當年是怎麼過來的,那些蔑視、掙扎…現在的小GAY會覺得這一切待遇都是理所當然。

哲:除了同志運動對社會價值的鬆動之外,網路讓情況很不同。以前要遇見能愛的人,多辛苦啊,找到一個,就希望長相廝守。現在,上了網路聊天室,那麼多人等著跟你聊天,差很多啦!年輕小GAY不會理解以前我們那種「舉目無親」的苦悶。

華:以前周圍根本看不到同志啊,太常愛上異性戀男人了。甚至有異男是利用同志的愛慕,在職場上打壓你。

哎,我就全身傷啊!有段時間下班回家,都要先大哭一場!醫院升遷競爭,男同事放風聲說:「陳克華是GAY喔,而且他愛的是我!」這種精神暴力!真的,作為同志,該承擔的,我都承擔過了。

哲:拿性傾向做為職場鬥爭的工具,真是太恐怖了。你的同事不知道你的同志身分嗎?

華:那時我還很年輕,剛到醫院不久,同事會故意試探:哎唷你老大不小沒結婚又沒女朋友,八成是GAY。(哲:可是你的文章不早就說明你的身分了?)如果他們讀我的文章,我還真的感謝,就不用那麼麻煩出櫃了。

我文章裡從不隱藏同志身分,早期的《欠砍頭詩》就是了,這樣再看不出來我也沒辦法;但前兩年我才在聯副寫文章「出櫃」,就是「因緣俱足」,剛好了,就是這樣。像蔡康永,就是李敖猛一下在節目上問他,他就認了。

哲:我在身分認同上一直不孤單。我一直就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GAY:很娘,很陰柔;我小學最要好的兩個同學也都是這樣。

那個時候流行的電視節目是崔苔菁主持的外景節目,(華:「翠堤春曉」啦!我們是同一年代的。)對,我們就會模仿,還錄音喔:「各位親愛的觀眾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是……」自己玩得很開心。你知道朋友是跟你一夥的(華:那是很大的支持。),很放心。

華:我的痛苦主要還是來自醫院,如此保守;如果我是像阿哲念建築、學藝術,啊,我受的苦會少很多。

問:不過,同志形象近年來有很大的轉變,像電視上「酷男的異想世界」裡的男同志是拯救邋遢異性戀男人的救星,設計界明星大半是同志;同志題材也是電影中的顯學。世界少了同志,看來會無趣很多?

華:同志是異性戀文化的一面鏡子,照見社會裡的不合理的、造作的、後天強加的男性或女性特質。

而且,我一直相信,是同志開發了異性戀的身體美學,還發展獨特的城市美學,同志的美學觀一直走在異性戀之前,然後才被異性戀假借、吸納。哎,同志對這個世界貢獻可大了,不是有句話說:「人類的文明如果剔除了同志的貢獻,人類至今還在茹毛飲血。」

你是1號還是0號?笨問題
 
【聯合報記者顏甫珉、梁玉芳】

哲:像「都會美型男」的流行,都是受了同志影響。現在同志裡的某類型主流像「熊族」:留著短髮、有一點鬍渣渣、穿短褲、夾腳拖,還要練得很壯(華:對,一定要把自己吃得很胖才行),這種從日本發跡的同志類型,現在還全球化了,連大陸都開始流行。

原本在異性戀文化裡,這麼壯的男人,會被罵「死肥豬」,可是依照同志的身體美學,它變成一種男人體型分類,有人故意就是要讓自己變成「熊」,連異男都會說來個「熊抱」。

還有像「金剛芭比」這個詞,現在被社會拿來形容男人可以陽剛也可以陰柔,比如形容F4的吳建豪是「金剛芭比」,羅志祥、陳昇,連蔡依林都被這樣形容過。

華:對,其實,「金剛芭比」本來是指那種全身都是muscle(肌肉)又會翹蘭花指的男同志。

哲:對,可是被主流社會借走之後,改變了異性戀的身體美學,既陰柔又陽剛的男人得以解脫是被誇讚的。

還有,女人原本都被期待是要大胸脯,可是女同志就偏不要,反而是要束胸,這樣的身體觀,也會滲透到主流。像孫燕姿這樣的女生就展現「平胸也可以是一種美」。陸明君和SHE的Ella穿束胸演戲,助理也是到晶晶書庫買的啊。

華:在城市景觀上,像台大文化圈如果少了晶晶這樣的同志書店,那就是很大的缺憾。還有美國波士頓的South End, Province town、佛羅里達的Fort Lauderdale, Key West等,一些很精采的社區都是同志做起來的。

哲:台北的紅樓就是個例子。以前文化局怎麼做,依舊賣傳統的草蓆、拖鞋,棉被,就是跟西門町的調調不搭;同志進去之後,開BAR、賣創意產品,現在變成文化觀光熱點了。

問:身為同志,兩位最不喜歡別人問什麼樣的問題或發言?

華:比如老是有人會問:誰是一號,誰是○。拜託,gay couple又不是都照著異性戀那套來分角色的,有些couple你根本分不出誰陽剛、誰陰柔。

哲:我是很在意人家問我:「你是什麼時候發現你是GAY的?」這很沒sense。我根本不用「發現」;我有時就會反問:「你什麼時候發現你是異性戀的?」

還有,很多名人都會表態:「我對同志沒有意見,只要不要騷擾我。」騷擾?以為同志都是花痴喔。

華:對啊,你誰啊,別往自己臉上貼金了。

哲:最經典的,是某天王撇清他不是同志,發狠說:「我若是同志,就得愛滋病死掉。」

華:這話一口氣就同時汙蔑了兩個族群。更何況那個天王根本不是同志的菜!

哲:我還很受不了同志不能認同自己的身分。一次約了網友見面,他要我別提「同志」兩個字,一直「噓、噓」。我當場要店家把我的食物打包外帶,跟他沒什麼好說的了。

華:我曾經寫了「交友十不」,包括不交已婚的、不交雙性戀者、不交跟前任斷不清的、不交不接受自己同志身分的…,這些都是麻煩,有多少青春可以浪費在他們身上啊。

新聞來源:聯合報 2008/12/29
http://mag.udn.com/mag/people/itempage.jsp?f_SUB_ID=3936

2008-12-25

【觀點/年度報告】081224權促會:「看‧愛滋!」記者會後新聞稿

<p><br /><font size=”2″>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看‧愛滋!」記者會</font></p><p><font size=”2″><font color=”#ff00ff” size=”3″><strong>2008台灣愛滋新聞分類統計結果報告暨統計發現&nbsp; 會後新聞稿</strong></font>&nbsp;&nbsp; 2008年12月24日下午4時</font></p><p><br /><font size=”2″>本會自1997年成立起,長期投入愛滋工作,從實務與相關研究的報導中發現,「社會大眾的愛滋認知普遍錯誤」與「對愛滋感染者接納度仍然偏低」二者是目前最重要的愛滋問題,根據以往的慣例,本會彙整今年度台灣本地由平面媒體(中時、自由、聯合、蘋果)所蒐集而來的730則愛滋新聞從中試做分析,參考徐美苓(愛滋病與媒體)的新聞分類方式,並以量化數字呈現台灣民眾透過平面媒體所認識的愛滋樣貌,並列舉出正面與負面的新聞做參照,於上午十時三十分,假台北青年交流中心舉辦統計結果報告與發現的記者會。</font></p><p><font size=”2″>記者會由本會林宜慧秘書長首先針對統計的資料做報告,結果顯示社會事件(218則),宣導活動(170則)以及防疫工作(150則),為主要前三項的新聞報導類型,在社會事件的分類中,發現報導內容多側重於故事性,較常強調事件人物有愛滋(儘管愛滋與事件本身無關),以不正確的方式將愛滋與非適當的行為劃上等號,也通常不釐清報導中所涉及的愛滋錯誤訊息,例如:『毒販使口水功 警鳴槍制服、破電纜竊案 三賊全染愛滋』,如果「社會事件」類的報導,呈現出愛滋的負面印象,我們應可將「防疫工作」與「宣導活動」歸類為嘗試導正的力量。</font></p><p><font size=”2″>同時我們也發現今年度的正面報導遠多於負面報導,然而當民眾翻開報紙而兩項訊息同時出現的時候,兩者的效果不會互相抵銷而是各自發酵,正面報導的新聞類型主要目標多半在於『如何降低愛滋的傳染』但卻鮮少教導民眾該『如何與愛滋感染者相處』,因此難以消除民眾的愛滋恐懼。</font></p><p><font size=”2″>記者會也特別邀請同樣是長期服務愛滋感染者的民間機構-台灣露德協會秘書長徐森杰先生發表回應。徐秘書長表示,今年度正面報導的增多代表著台灣在愛滋工作上的進步,但是卻仍然缺少最重要的一步,期許未來媒體能夠多針對『教育宣導』的部分多加努力,以及追蹤事件後續的發展,並且能夠多傾聽愛滋感染者的心聲,以往愛滋感染者只能利用網路或者是電台以匿名的方式傳遞想法,希望未來也能夠加強這個部分,讓愛滋感染者可以有較多與社會大眾接觸的管道,如此一來也較能呈現完整的愛滋樣貌。</font></p><p><font size=”2″>最後,林宜慧秘書長也表示,媒體是相當重要的愛滋力量,尤其對於愛滋工作而言,媒體幾乎成為社會大眾瞭解愛滋的主要途徑,如何能讓台灣民眾有能力、有知識,並以正向的態度面對愛滋感染者,是未來愛滋工作主要的努力方向,因此記者會最後本會也提出幾點建議,希望主管機關能夠針對造成民眾恐慌的社會事件,立即做出正式且主動的回應,也希望媒體能夠即時更正報導中錯誤的愛滋知識,並且衷心的期盼媒體力量能夠成為愛滋工作的最大助力,給予愛滋感染者一個友善且接納的平等環境。</font></p><p><br /><font color=”#0000ff” size=”2″>文稿來源: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 </font><a href=”http://praatw.org/news_cont.asp?id=193″><font color=”#0000ff” size=”2″>http://praatw.org/news_cont.asp?id=193</font></a></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