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保險套觀光】130725 自由時報:全球第一家 保險套觀光工廠 供遊客「試戴」/保險套有「6怕」/0724 聯合報:40年經驗 不二:洋男那話兒比較大
2013-07-25
【台灣/愛滋平權】130729立報:推動愛滋權益 兩岸各有甘苦
2013-07-29
【台灣/保險套觀光】130725 自由時報:全球第一家 保險套觀光工廠 供遊客「試戴」/保險套有「6怕」/0724 聯合報:40年經驗 不二:洋男那話兒比較大
2013-07-25
【台灣/愛滋平權】130729立報:推動愛滋權益 兩岸各有甘苦
2013-07-29

20110812 世界新聞網:陳子良的男同志家庭 坎坷之後 多甜蜜/20130715 兩爸三遷為孩子 尋友善同志圈/20130715 台美男男婚 「老公」妹妹代孕生子

陳子良的男同志家庭 坎坷之後 多甜蜜
記者劉爽紐約報導
August 12, 2011

陳子良(右)、Stuart與陳愷樂,快樂的三口之家和他們的愛犬Zena。(記者劉爽/攝影)

走進陳子良(Lance Chen-Hayes)和思鐸(Stuart Chen-Hayes)的家,不由得被豐富的色彩、充滿文化氣息的擺飾、兒子陳愷樂(Kalani Chin-Hayes)的笑聲和他們的愛狗Zena的熱情所吸引,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快樂的家庭,快樂的男同志三口之家。

下個月將滿48歲的物理治療師陳子良,將與相伴17年的愛人、紐約市立大學李曼學院 (Lehman College)副教授Stuart Chen-Hayes於9月在紐約市註冊結婚,成為合法同性伴侶,他們八歲的兒子陳愷樂將出席兩個爸爸的婚禮。他們是這樣定義自己的家庭的:「多語種、雙重國籍、多族裔的男同志家庭」。

兩人的相遇

在茫茫人世間,找到一個相知相守的愛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17年前,從台灣來美讀書工作的陳子良在芝加哥地區的一份報紙上登了一則交友廣告,徵男朋友,沒過多久就收到了幾通電話留言來應徵。陳子良與朋友們聆聽了電話留言,然後投票,一致選擇了Stuart 。「他的留言聽起來很幽默,內容也很豐富,不像有些留言很簡單,他口才也蠻好的」。陳子良還記得Stuart當時的留言,事後Stuart知道自己是投票選出的交往對象,很是自豪,感到很光榮。

兩人先電話聊了一周,約定周末見面,結果一見面「看得還都蠻順眼的」,陳子良覺得可能兩人前輩子就認識、這輩子才見面的,可Stuart卻對這浪漫的輪迴說不太感興趣,不過,Stuart的確一直喜歡亞洲文化,用筷子吃飯用了近30年,喜歡各種亞洲美味食品。

相守17年

夫妻之間有時難免會有摩擦,甚至歧見越來越深導致婚姻破裂,陳子良與同性伴侶在一起17年,兩人要經歷的不僅是性格差異,還有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他們是如何保持長久的關係?陳子良說:「我們一開始就覺得彼此很可貴,有心願一起下功夫建立這段關係。」

「中西方溝通方式太不一樣了,西方人要用很多很多形容詞來表達一個很小的意思,中國人完全相反」,陳子良指出,「西方人經常表揚愛人,而中國人卻常批評對方;西方人根本不理解為何孩子長大後要送錢給父母」。兩人相處的「秘訣」是試著了解對方,「習慣了就好了,不要雞蛋裡挑骨頭」。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兩人起衝突的機率已經很低,偶爾發了脾氣後也會很快互相道歉。

雖然是「老夫老妻」,兩人仍很浪漫,每周末都會抽時間出去過「兩人世界」,晚上在兒子入睡後就去咖啡店或看電影。他們甚至希望將來退休後能去台灣,這樣每晚都可以出去邊享受台灣美食邊共度兩人世界。

曾為「出櫃」掙扎

「出櫃」是指向社會坦白自己的性向,在亞裔社區,向父母公開同性戀身分是所有同性戀人士最困難、也是最痛苦的的經歷。

在一個大家庭中長大的陳子良有六個哥哥和兩個姐姐。陳子良是到了美國念研究所後,才決定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分。「出櫃是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做了考量,不想過兩面人的生活,一定要出櫃,才能與家人分享真實的想法」。他先與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談論此事,結果哥哥很快接受這個事實,而姐姐卻很難過,這讓陳子良意識到每個人對這件事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他決定寫家書向家人解釋此事,洋洋灑灑萬餘字,「其中有我小時候的心路歷程,有關於同性戀的教育資訊,和駁斥社會上的偏見看法」。他把信寄給另一位哥哥,哥哥立刻召集其他兄弟姐妹召開了家庭會議,可是,討論的結果卻是決定不把此事告訴父母,怕父母的心理承受不了。

數月後,陳子良與Stuart回台灣探親,鑒於哥哥姐姐們的討論結果,陳子良只得介紹Stuart是他的「室友」,陳家父母熱情接待兩人。後來陳媽媽好似感受到了什麼,在他們離台前一晚,陳媽媽找到陳子良,想問話卻不知如何開口,只是哭,陳子良了解母親為何欲言又止,也很傷心,結果母子兩人抱成一團一起哭了很久。回想起那晚,陳子良還是很心酸,儘管現在全家都已經接受了他和Stuart以及愷樂的存在。

離台後,陳媽媽問了篤信基督教的二女兒,確認了自己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她從難過、生氣、到擔心陳爸爸會不會知道。第二年,兩位老人家到芝加哥來看兒子和Stuart買的新房子,陳爸爸「委婉」地問陳媽媽「Stuart是不是同性戀啊?」陳媽媽把早就想好的答案拿了出來,「他們倆是怪人,都不想結婚,只想照顧對方」,陳爸爸接受了這「義結金蘭」的解釋。Stuart分析,亞裔同性戀不願意「出櫃」是擔心會讓家庭受到傷害,但他認為,「出櫃」其實可以強化家庭,讓大家變得更緊密。

Stuart妹妹 捐卵子、做「代母」

陳子良和Stuart在一起後決定要一個孩子,就到中國申請領養,可是當時中國的領養政策並不歡迎同性戀父母,只得放棄。後來就想找個代理孕母,Stuart的妹妹聽說此事後,經過與丈夫仔細討論,決定幫助哥哥完成這個「十個月的Project」。於是陳子良的精子和Stuart妹妹的卵子相結合,再放入她體內,受孕後生出了長得既像Stuart又像陳子良的孩子陳愷樂。

兩人並不避諱陳愷樂「誕生」的故事,從小就給陳愷樂看姑姑懷他時的照片,還指著姑姑的肚子問陳愷樂「誰在裡面?」陳愷樂會說「是我。」看到超聲波照出的胎兒照時,陳愷樂會說「有點奇怪(weird),呵呵」。現在,他們是快樂的一家三口,經常一起出去旅行或出席有關同性戀議題的討論會,不久前才八歲的陳愷樂給50多個人做了一個15分鐘的報告,讓陳子良和Stuart為他驕傲極了。

原文網址  http://is.gd/jber6L


兩爸三遷為孩子 尋友善同志圈
記者何定照/台北14日電
July 15, 2013

同性「夫夫」陳子良、思鐸,成長時都曾因身為同志深受傷害。為合法擁有自己的孩子,並讓愷樂享有健康、正面的成長經驗,他們十多年來從芝加哥搬到紐澤西、又搬到紐約,有如現代「孟母三遷」。

陳子良說,美國各州對同志權益的法令保障不同,由於他依法是愷樂的生父,思鐸必須透過領養來當愷樂的爹地,他們於是搬到同志可領養小孩的新澤西州。

然而在新澤西州,法律規定若雇主的總公司不設在新州,不能享同志伴侶權益;偏偏陳子良的雇主總公司不在新州,因而不能有伴侶財產繼承權、住院探視權等。直到兩人前年在紐約合法結婚,權益才獲更多保障。

上月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婚姻不能只限男女結合,對陳子良家庭也意義重大。因為儘管他們在紐約已享婚姻權利,卻無來自聯邦的保障,比如仍得繳單身稅給聯邦;如今法案已改,聯邦給已婚者的權益,合法結婚的同志明年起也可望享有。

選擇居住在友善同志之處,很重要原因是要讓愷樂有「正面經驗」。陳子良說,他和丈夫都歷經「從傷口復原」的痛苦歷程,雖然療育後變得更堅強自信,但不希望愷樂也得經過這一切,寧可讓他從小建立信心。

「同志家長和異性戀家長最大差異是,我們是經過千思萬想才決定有小孩,會做好各種計畫,非常投入。」如愷樂小學一年級在校外學跳芭蕾舞,被男同學嘲笑,爸爸們知道後,立即跟老師反映,老師則帶全班去看芭蕾舞學校,要大家從了解進而破除刻板印象。

如今愷樂多才多藝,會說英中西三種語言,興趣依序是科學、戲劇、舞蹈,還擔任紐約「兒童獨立報」小記者,剛剛完成一篇對LGBTQIA(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者、性別不確定者、雙性人、同志支持者)聯盟的報導。

原文網址  http://is.gd/PClm0k

台美男男婚 「老公」妹妹代孕生子
記者何定照/台北14日電
July 15, 2013

來自台灣的陳子良(左)、美籍丈夫史鐸(右)與兒子陳海愷樂(中),是公開的同志家庭。(陳子良提供)

來自台灣的陳子良,赴美後與美籍同志戀人思鐸結婚,六年後丈夫的妹妹願當他們的代理孕母,生下兒子。如今兒子十歲,兩個爸爸的家庭,每回返台常引來關注目光,但孩子喊陳子良「爸爸」,叫思鐸「爹地」,天真又自然,也成了同志教育的活教材。

今年50歲的陳子良,從小就知自己喜歡男生,卻因當時同志是禁忌,深感羞恥,大學時甚至想透過教會「改造」性向,直到赴美才出櫃,「夫夫」倆慢慢獲得雙方家族接受。

同志雙親撫養小孩,少有公開前例可遵循。陳子良是專門幫助障礙兒的物理治療博士,丈夫思鐸則是紐約市立大學諮商輔導教授,兩人憑專業背景,實踐他們的教育理念。

他們深信必須一開始就讓孩子了解自己身世、培養正面觀念,因此,早早就用同志家庭繪本,讓孩子明白「你的爸爸和爹地非常相愛,爹地的妹妹志願捐出卵子和精子結合,讓你誕生」。

兒子「陳海愷樂」(複姓)從小也樂於有兩個爸爸,他說,讀幼稚園時還有小朋友很羨慕他「有兩個爸爸真好」。「我的爸爸和爹地各有所長,爸爸煮東西很好吃,常陪我說話;爹地超級好笑,很會講笑話。」愷樂說。

在這樣的教育下,愷樂認為「家庭本來就有各種樣子,有的是一個爸爸或一個媽媽,有的是爺爺奶奶帶小孩,當然也有兩個爸爸或媽媽、或是一爸一媽」,就像他很多同學的家庭。

為讓愷樂在健康環境成長,陳子良夫夫倆不論為他找醫師、學校,都先告知對方自己是同志家庭,再詢問「你會怎樣支持我們?」一位醫師因為答道「只會一般支持」,被宣告出局;多數單位則開心面對,讓爸爸倆確定「這裡很安全」。

六年前思鐸受邀到台灣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輔導研究所擔任客座教授半年,為愷樂找幼稚園,也先告知家庭狀況,校方不僅接受,還謙虛地說「有什麼不了解的,要跟您多請教」。在夫夫倆建議下,幼稚園將報名表的「父母」欄改為「家長」欄,母親節送禮的傳統對象媽媽,也改為「最想送的女性」。

原文網址  http://is.gd/wK6ifd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