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愛滋篩檢】111102 中央社:新北推同儕陪同 共度愛滋二篩
2011-11-02
111106 蘋果日報:生遭性別霸凌墜樓 60人悼念/蘋果即時新聞:性別霸凌害死人 紀念楊同學影片曝光
2011-11-06
【臺灣/愛滋篩檢】111102 中央社:新北推同儕陪同 共度愛滋二篩
2011-11-02
111106 蘋果日報:生遭性別霸凌墜樓 60人悼念/蘋果即時新聞:性別霸凌害死人 紀念楊同學影片曝光
2011-11-06

111103 東南網:64歲母親公開支持同性戀兒子:愛兒子更尊重兒子

東南網-海峽導報11月3日訊(記者 駱余民 文/圖)

  她是國內首位在媒體公開支持同性戀兒子的母親
  她開設個人博客,開通“同性戀親友會”熱線
  她成了許多沒有血緣關係的同性戀者的“媽媽”

   11月1日晚上7時,廈門大學人文學院101教室裏,這間僅有130個座位的報告廳湧進去的聽眾不少於200名,連教室大門口都擠滿了學生。
  吸引學生們的並不是什麼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不是什麼體育明星之類,而是一名64歲的母親。她叫吳幼堅,中國第一位在媒體上公開支持同性戀者的母親。
  在來廈門大學之前,她已經前往福建師範大學和華僑大學開了兩場講座。

兒子高三時向母親“出櫃”
  “兒子告訴我是同性戀的時候,我是很淡定的。但是真正決定站出來,公開支持同性戀者,我是想了兩天的時間。”吳幼堅如此講述自己的經歷,她的兒子鄭遠濤在2004年成為中國首位向媒體“出櫃”(公開同性戀身份)的人。
  當年已經57歲的她表現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通常,若自己孩子是個同性戀者,母親一般都無法接受,並且會以淚洗面。
  “遠濤讀高三時,有一天晚上他對我說:‘媽媽,你有沒有發現,我是喜歡男孩子的呢?’”吳幼堅說,自己聽到兒子的話很平靜。她表示,自己能夠如此淡定地接受兒子出櫃,跟她的職業有關係。
  這位母親曾經是一名雜誌的副總編輯,讀過《同性戀在中國》的紀實文學,接著又看過李銀河的《同性戀亞文化》,正是因為這兩本書,幫助了她,讓她可以理解和接受兒子是同性戀。
  “遠濤的外公若在世的話,一定也會淡然接受的。”吳幼堅表示,她父親的處事風格也對她產生了影響,她的父親、母親都是比較有民主思想的人,這些都影響到她。她稱,自己愛兒子,但更尊重兒子。

開通博客熱線接受各類求助
  “作為一個認同自己兒子同性戀身份的母親,真的還是少數。有時我覺得,我兒子是同性戀,這真是天意。”吳幼堅說,當兒子問她願不願公開接受媒體採訪時,她花了兩天的時間去思考,最後決定站出來。
  2005年,吳幼堅以同性戀者母親的身份接受電視採訪,成為中國第一位在媒體上公開支持同性戀的母親。除此之外,她還陸續開通了博客、郵箱、熱線電話,接受各類求助。
  她不僅支持兒子,還傾聽無數同性戀者傾訴他們的苦悶與掙扎。當發現很多同性戀者的痛苦來自家庭之後,吳幼堅在2008年6月成立了“同性戀親友會”。
  “每一個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所以都會接受自己的孩子。”她通過這個組織,去幫助了不少同性戀者,讓同性戀者的家人接受同性戀。
  在她看來,如果父母不能正視孩子同性戀的事實,逼迫身為“同志”的兒女結婚生子,只會造就越來越多悲劇。
  她介紹說,親友會的志願者、義工,大部分是同性戀者。他們聚在一起不是為了“同志”之間交友或者為了他們本身的問題,更多的重點是關注他們的父母等親友。
  前晚,她不僅講述了自己和兒子的故事,還講述了她遇見的同性戀者的故事。而她並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有一大堆跟她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叫她“媽媽”。
  “其實我也分析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出來罵我,除了一部分傳統的觀念認為我這個上了年紀的女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要跑出來抛頭露面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我的行為‘誤導’了他們的孩子。”
  “我的態度很明確,同性戀不是壞事、錯事、醜事,那就是沒事。”
  “無論男孩子女孩子,左撇子右撇子,同性戀異性戀,在我心裏他們都是——孩子。”
  “很多人都問同性戀怎麼傳宗接代呢?我說,萬一我當初沒生出遠濤來呢,是不是就不用活了。即使我的兒子是異性戀者,他如果不願意結婚呢,也逼著他結婚麼?如果結了婚,兩口子又不想要孩子,那怎麼辦呢?這其實不是同性戀的問題,這是關於什麼是幸福的問題。”——吳幼堅

文章出處http://www.fjsen.com/d/2011-11/03/content_6633464.htm

延伸閱讀
111030 聯合報:一通求助電話… 讓媽正視「酷兒」
https://www.songyy.org.tw/action_3.asp?ACTID=ACT11103019265253&myarea=3
080123 南方人物周刊:家有“同志”——一位同性戀者和他的家庭
http://eladies.sina.com.cn/x/p/2008/0123/1025649893.shtml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