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28 桃園大番三溫暖:三月份愛滋快篩服務
2009-03-27
3-29光陰的故事-同志社群講座
2009-03-28
090328 桃園大番三溫暖:三月份愛滋快篩服務
2009-03-27
3-29光陰的故事-同志社群講座
2009-03-28

【觀點/性別教育】090326中國時報「觀念平台」:紀大偉 > 自我感覺良好

作者:紀大偉(美國康州大學外文系駐校助理教授)

 「自我感覺良好」已經成為臺灣流行用語。這個用詞乍看之下好像很正面,事實上卻是在罵人。例如,某甲是個為人處事只有五十九分的人,可是某甲卻以為他自己「很會做人」,把自己打九十九分。

 一般認為,這個用詞是中國大陸流傳過來的用語。不過,據我觀察,這個詞似乎至少可以上溯到英文的「self-complacency」一詞:對自己很滿意了,覺得自己不必再努力求新求變。這個詞在美國通行多年,固然有道理:美國一般人口(含學生在內)覺得自己還不錯,反正日子也過得不錯,何必挑戰自己呢?

 「自我感覺良好」的弊病,在紙上談笑,在茶餘飯後當作聊資,或許有趣;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卻一點也叫人輕鬆不起來。

 我在美國的大學教書數年,發現大學生不見得是改革開放的推動者,卻可能是阻礙。不少學生安於現況(也就是,自我感覺良好),並不見得希望改用新教材(當然,學生可能無力負擔新書費用),或參與新課程。學生可能只想扮演被動的角色。不過,大學生也可能扮演主動的角色:主動地保衛傳統而主流的價值,並且努力否認非主流的人生多重可能性(否認─disavowal─當然是佛洛伊德津津樂道的人性狐狸尾巴)。

 我在課堂上用英文譯本介紹中國傳統文學,聽起來是很安全而不會引起爭議的科目,沒想到我還是屢屢被學生挑戰。如,學生一般難以接受紅樓夢的賈寶玉是一個娘娘腔的男孩。誠然,我必須提醒學生,可愛的男生也大可以是娘娘腔的(而不必是男子漢),而且清朝的審美觀大大不同於當代美國的意識形態。但是說服大學生接受不同的觀點未必容易。學生巴不得把賈寶玉拋在腦後,趕快改而擁抱水滸傳的打虎英雄武松。至於武松這個大男人的缺點,學生未必有興趣去想。

 教男性角色不容易,而教女性角色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抗拒。我教了武松,也就自然教了潘金蓮。學生一讀潘金蓮的戰績,馬上驚詫連連:為何中國古時候的女人竟然外遇?(我馬上反問,難道從古至今的美國人就不會外遇?)華人學生的反應更叫我驚奇:有人認為中國社會不可能出現像是潘金蓮這樣的壞女人,甚至要求我不要向美國人介紹潘金蓮,以免在美國人心中醜化中國人的形象。

 誠然,這些學生(華裔與非華裔)的離奇反應,我可以炮轟反駁,也可以一笑置之,然而課後總不禁感歎。他們為了捍衛他們心中想像的「美好人性」,「完美的中國人形象」,竟然也可以對幾世紀之前的,一點都不切身的文學文本宣戰──那麼,他們對於切身的自我認知,豈不是更不容挑戰?在一切都在崩垮的時代,「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反而就逆勢地更加理直氣壯了。

 
本文出處:2009/3/26中國時報「觀念平台」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032600461,00.html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Facebook 留言